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艾塞那肽和诺和锐30对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对其在控制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在张家港市中医院及张家港市内其他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较差的肥胖T2DM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以下条件:(1)满足1999年WHO提出的T2DM诊断标准。(2)口服二甲双胍最大耐受剂量(1000-1500mg/d)达3个月以上,且血糖不理想者。(3)FBG≥7.0mmol/L,7.0%≤HbA1C≤11%。(4)肥胖:BMI≥28.0kg/㎡。(5)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患者入组后,将这60名患者随机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n=30)和诺和锐30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治疗前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匹配。其中艾塞那肽组采用艾塞那肽5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1月之后剂量增至1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采用诺和锐30皮下注射,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制定起始剂量,餐前注射,每隔1~2日调整胰岛素用量。所有患者原有二甲双胍口服剂量不变,观察时间为1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一般资料(体重、腹围),血糖情况(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空腹C肽、餐后C肽),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功能指数等指标,并记录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治疗期间因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对治疗方案无法依从或治疗无效等原因的患者,可退出试验。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60例,其中艾塞那肽组出现2例药物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消化道反应,患者可以耐受),无低血糖反应发生;胰岛素治疗组出现5例低血糖事件,无患者中途退出试验。治疗12周后,(1)两组血糖达标率比较(以FBG<7.0mmol/L、2hPG<10.0mmol/L、HbA1c<7.0%为血糖控制达标有效)艾塞那肽治疗组中血糖控制达标28例,达标率93.3%,胰岛素治疗组中血糖控制达标21例,达标率70%,两组血糖控制达标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FBG、2hPG、HbA1C水平比较,较基线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艾塞那肽较胰岛素对患者血糖水平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1)。(3)血脂水平:TG、LDL、TC、HDL两治疗组较基线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TG、LDL、TC水平,艾塞那肽组均低于胰岛素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胰岛功能:艾塞那肽组、胰岛素组FCP、PC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其中艾塞那肽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5)体重、腹围及BMI:艾塞那肽组较治疗前下降,而胰岛素组较治疗前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入组的全部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一般为轻中度恶心,患者可耐受,2-3周后症状可消失。其中,艾塞那肽组2名患者出现轻中度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胰岛素治疗组未出现胃肠道反应;艾塞那肽组未出现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治疗组出现5例低血糖反应。(7)艾塞那肽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且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口服二甲双胍血糖仍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用艾塞那肽或门冬胰岛素30可以有效地提高血糖达标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但是艾塞那肽血糖控制更稳定,低血糖风险低,更好地改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胃肠道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并使用一种固定剂量,操作简单,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重要选择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