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内河典型滨水区形态对微气候影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热岛效应的加剧,学界对于微气候的关注愈加密切。城市内河滨水区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区域,在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城市内河滨水区微气候受地形、景观绿化以及水体影响显著。本文从自然生态调节性,岸线的共享性,以及空间的延续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滨水区微气候环境特征。并对城市内河滨水区的形态要素进行了提取,重点关注河流宽度,岸堤高度以及有无遮挡物,这三种滨水区形态要素,主要运用了现场实地测试与计算机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围绕着城市内河滨水区的这三种典型形态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微气候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的变化情况,研究其影响规律。旨在探求哈尔滨城市内河滨水区水体周边微气候与滨水区形态要素的关系。基于实地测试、计算机软件模拟以及两者关系的数据分析,发现了河流宽度,岸堤高度,以及遮挡物情况对城市内河滨水区微气候的影响规律,这三种滨水区形态要素与滨水区微气候有紧密关系。河流宽度的增加有降温增湿,增大风速的效应;岸堤高度的增加有升温减湿,增大风速的作用;遮挡物的存在有降温增湿,增大风速的影响效应。其中,相对于岸堤高度这一影响要素而言,河流宽度和遮挡物情况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详细分析了滨水区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内河滨水区形态的改善策略。
其他文献
我国有数千年光辉灿烂的造园历史,形成了无数各具特色的园林名胜,发展至清朝更是形成了一波造园的高峰。这一时期除了修建了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御园之外,还建设了一大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步入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着“再建设”阶段的挑战。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的核心,是首要更新和改善的对象。目前,许多城市老旧的中心区功能滞后、缺乏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城市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浙江省为改善山区农村贫困落后的境况,自1994年以来实施下山移民工程,鼓励山区村民搬迁下山安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步进入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大量流通和城市流通空间的相对滞后和混乱的矛盾日益显露,而城市流通空间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