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证相关性研究是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中医对病的证候的认识是动态的。因此,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而目前,病证相关性研究虽已取得众多成果,但对从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动态变化角度进行研究尚缺乏重视。所以,本课题以滑胎为代表病种,运用频数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滑胎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1滑胎辨证论治认识规律的现代研究概况1.1滑胎概念简述滑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妇科学》教材:“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滑胎相当于习惯性流产。”西医学把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自然因素导致的流产称为自然流产。连续自然流产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怀孕年龄推迟,习惯性流产的诊治标准延误了治疗时机,所以近年国际上常用复发性自然流产(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建国六十年来,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滑胎的相关文献报导中多与西医学所指的习惯性流产及近年来的复发性自然流产相联系进行研究。古代迄今中医滑胎的基本内涵无本质变化。1.2滑胎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滑胎的治疗一直受历代医家的重视,现代对滑胎的证候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中医临床对滑胎的辨证论治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直接辨证治疗;②以某方为主辨证治疗;③按月经周期辨证治疗;④分期辨证治疗;⑤按随月养胎法辨证治疗;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医药在滑胎的辨证论治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中医对滑胎的证候规律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但是通过系统查阅资料发现,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运用频数计量方法,对建国以来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以探讨滑胎的证候本质的报导尚未见。2资料和方法采用文献、理论、频数计量方法,遵循中医学观点,对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辨证论治临床文献进行研究。2.1资料凡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滑胎的文献均列为检索对象。2.1.1资料收集方法期刊论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XKI旧版)、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TCMARS),结合纳入文献(包括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获取题录。书籍(内部资料):由于1950-1979年(含1979年)期间期刊论文较少,所以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系统检索书籍补充。2.1.2文献纳入标准(1)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护理滑胎的文献。(2)综述性文献,依据其参考文献查找原文作为目标文献。(3)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献以及同一年代中,同一作者(课题组)观点相同的文献,仅收录其中发表较早的一篇。2.1.3文献排除标准(1)将滑胎和先兆流产合为一个总体的文献。(2)仅针对个案或部分病例的文献。(3)仅分期辨治、未明确滑胎总的辨证或治则的文献。(4)无明确辨证或治则的文献。(5)只论及某一证型而不涉及其它证型的文献。(6)在某一基础方之下,施以辨证论治,但未知并无法从治则推导出基础方所针对的证候的文献。(7)科普性质的文献。(8)仅针对滑胎西医某一分型的文献单独处理。2.2研究方法2.2.1证候提取2.2.2数据预处理由于各医家对同一证候描述不一,故本课题对证候名称按国标(GB/T16751.2-1997)和《中医诊断学》第五版教材进行规范;对于以上两种规范标准中没有的证候按原文献保留;复合证候进行拆分。2.2.3证候计量方法每篇文章中所有证候总计10分。文章中各证候依其不同权重计分。2.2.4证候合并各原文献的证候经上述预处理和计量后,证候数量众多,难以分析。故研究时将不同年代的证候各自进行合并处理。合并按定性优先和定位优先两种情况进行。2.2.5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按定性优先和定位优先两种情况,将各证候在6个年代计分所占的百分比各自相加,成为各证候在6个年代总和后的计分。将该计分除以600分,为各证候在6个年代总和后的计分所占的百分比。2.2.6研究结果组成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计分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六个年代总和后各证候所占的百分比滑胎西医分型的证候,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的计分及其动态变化3结果和讨论3.1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按降序排列,六个年代总和后累积50%左右计分的百分比的证候构成: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脾虚。可见: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性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性优先情况),主要是属于气血辨证的气虚。从主要证候构成中各定位证候的比重看(依据定位优先情况),主要是肾虚、脾虚。3.2建国以来不同年代滑胎主要证候构成的动态变化按降序排列,各年代累积50%左右计分的百分比的证候构成:(1)20世纪5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定位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2)20世纪6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血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气虚、脾虚。(3)20世纪7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脾虚。(4)20世纪8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5)20世纪90年代定性优先情况下:气虚、肾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6)21世纪前10年定性优先情况下:肾虚、气虚。定位优先情况下:肾虚。3.3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的动态变化(1)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包括气虚证;元气虚证;气脉亏损证)(其中,“元气虚证”、“气脉亏损证”比重很小)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7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2)无定位意义的“血虚”类证候(包括血虚证;血虚内热证;精血亏虚证)(其中,“血虚内热证”、“精血亏虚证”比重很小)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7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3)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和无定位意义的“血虚”类证候在六个年代的变化曲线相关性较强。(4)“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肾虚证;肾气虚证;肾气不固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约40个百分点,8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5)“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脾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不固证)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60年代后则基本稳定。3.4建国以来不同年代中医对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2)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3)建国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主要包括肾虚证;肾气虚证;肾气不固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可能有以下原因:●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滑胎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与20世纪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有关3.5建国以来六个年代总和后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滑胎的主要证候构成比较如上,两者有明显不同,这也说明了从动态角度进行病证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对病的证候认识。3.6滑胎西医分型的证候,在证候合并的基础上,不同年代各证候的计分及其动态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由于西医病因认识的发展,部分研究针对滑胎的西医分型进行辨治。其中,湿热、血瘀、阴虚等以往不常见的证候占有重要位置。而有些分型占滑胎病例的比例较大。所以,这类研究对今后滑胎证候认识的影响,值得关注。3.7创新性本课题首次以滑胎为代表病种,运用频数计量方法为主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年代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滑胎的证候认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疾病证候本质的认识,并初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建国以来中医证候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