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归属于神经病理性痛的范畴。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众多,诊断缺乏有效及特异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拟从临床及实验两方面着手,一是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与单纯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患者血浆NO含量的变化情况;二是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观察电针对SNI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共同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的干预作用以及与NOS/NO的关系。方法:从临床与实验两方面研究入手,临床研究以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p对象,随机分为电针+穴位注射组24例、单纯电针组25例,分别治疗1个疗程,以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McGill疼痛评分表、直腿抬高试验变化、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血浆NO含量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实验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n=8)。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并用平均光密度来定量表示脊髓背角NOS的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①两种干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下腰痛评分”方面电针加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单纯电针(P<0.05);在缓解疼痛及提高直腿抬高试验度数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浆NO含量(P<0.01),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SN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但热痛阈无明显变化,同时模型鼠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增强;④电针能显著提高SNI大鼠机械痛阈(P<0.01),同时其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也有效降低(P<0.05)。结论:①电针加穴位注射与单纯电针两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其血浆NO含量。从临床操作简便性及有效性综合考虑,可能采用单纯电针干预更优;②结合实验研究,可以认为,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有效调控NOS/NO的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