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属鱼纲,鲤形目,鳅科,是一种生命力及抗污染能力都较强的淡水鱼类,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并正逐渐成为一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硒是一种动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量的硒亦会对动物体产生毒害作用。目前关于硒对泥鳅毒性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亚硒酸钠(Na2SeO3)是硒的较为常见的存在形式。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质量浓度的Na2SeO3对泥鳅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毒性作用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亚硒酸盐毒性作用的机理,补充环境污染的监测方法和生物标志物,同时为鱼类养殖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Na2SeO3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实验时间均为96h,方法如下:1、急性毒性作用:设置六个实验组,其Na2SeO3浓度分别为5、10、20、40、80、160mg/L,另设一个对照组,不含Na2SeO3。每组随机放入8尾泥鳅,观察记录其行为变化及每24h死亡数量,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2、亚急性毒性作用:参照96h LC50结果,设置四个实验组,其Na2SeO3浓度分别为10、20、30、40mg/L,另设一个对照组,不含Na2SeO3。每组随机放入10尾泥鳅,每隔24h处死其中2尾:①取外周血,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②制作血涂片,观察Na2SeO3对红细胞核异常现象的诱导作用;③取肝脏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Na2SeO3对泥鳅肝脏结构的损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Na2SeO3对泥鳅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8mg/L。此结果表明Na2SeO3对泥鳅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Na2SeO3对泥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影响总体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低浓度Na2SeO3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高浓度Na2SeO3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Na2SeO3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主要是导致核外凸等核异常现象,并诱导产生少量微核。泥鳅产生核异常现象的发生比率,随Na2SeO3暴露染毒的浓度和时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Na2SeO3对泥鳅肝脏组织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膨大,细胞排列改变,在高浓度液染毒96h出现炎症状结构变化。结论:Na2SeO3对泥鳅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亚致死剂量的Na2SeO3对泥鳅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均产生较大影响,并且可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核出现核质外凸等核异常现象,以及可使肝脏出现炎症状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