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优化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方案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热敏灸+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各30例。治疗组先予针刺百会、风池、肩髃、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上八邪,针刺后于手三里周围及合谷、上八邪周围局部探查热敏点并进行双点热敏悬灸,对照组仅予针刺(选穴与针刺方法同前),期间两组均予康复治疗及药物基础治疗,疗程均为3周。两组治疗前及第3周治疗结束后分别予上肢(屈肘肌、屈腕肌、屈指肌)改良Ashworth分级、简化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基线分析方面,1.治疗组30例,共2位患者因无法耐受艾烟刺激脱落,实际28例;对照组30例,无脱落或剔除,实际30例;2.治疗前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及瘫痪侧别、上肢(屈肘肌、屈腕肌、屈指肌)改良Ashworth分级、简化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分析方面,1.总疗效率比较:治疗组的痉挛改善的总有效率及有效率(肌张力降低1级)均高于对照组;热敏灸结合针刺组对屈肘肌疗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屈腕肌、屈指肌疗效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治疗方案对屈肘肌、屈腕肌、屈指肌疗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上肢痉挛程度:两组患者治疗后屈肘肌、屈腕肌、屈指肌的改良Ashworth分级对比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肌肌张力分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屈腕肌、屈指肌肌张力分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屈肘肌、屈腕肌、屈指肌肌张力等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上肢运动功能:两组病患治疗后FMA评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日常生活能力:两组病患的Ba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Bathel指数的评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降低上肢痉挛程度方而:①两种治疗方案均不同程度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程度,热敏灸结合针刺的更有助于降低卒中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其中屈肘肌的疗效差异明显,屈腕肌、屈指肌疗效差异不显著;②同一治疗方案对于屈肘肌、屈腕肌及屈肘肌的疗效相当。2.在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而:两种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疗效,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方案更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3.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而:两组方案对于改善生活能力方而均有一定的疗效,且疗效相当。本研究初步证明了在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方而,热敏灸能与针刺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更有助于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