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中国社会文化和网络发展的产物,“X+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以往对于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的研究主要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鲜见对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进行比较系统的认知语义研究。本文以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为研究对象,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通过对近五年来网络上流行的“X+精”词语进行了收集整理,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进行认知语义分析。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汉语“精”和“X+精”的语义演变以及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的主要构成类型;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的意义建构及其认知机制;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X+精”自古以来皆有,并经历了语义演变。汉语“X+精”的意义演变遵循A→A+B→B+C→B+C+D的链式发展,其主要含义为:“X”的纯度、能量、精华;“X”妖(小说中的虚拟人物);擅长“X”;具有“X”鲜明特征(如频率、程度或功能等)的人或物。基于汉语“X+精”的语义演变,可从构成类型的角度,将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分为四类:具有并列结构的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具有动补结构的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具有主谓结构的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具有偏正结构的网络流行语“X+精”。(2)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的意义建构是基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对人类和非人类特征的观察。具有并列结构的汉语流行语“X+精”意义主要通过“人是动物”和“人是食物”的概念隐喻来实现建构的。具有动补结构、主谓结构及偏正结构的“X+精”意义则大多通过“部分代整体”和“具体代抽象”的概念转喻关系来建构的。上述研究表明,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的语义建构机制主要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3)汉语网络流行语“X+精”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主要包括体验理据、心理理据、社会理据和文化理据。其中,体验理据体现了人们在视觉、听觉和味觉方面的感知;社会理据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的关注与参与;心理理据揭示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以及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文化理据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特征,并从《西游记》、《诗经》等中华名著中汲取了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