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GDM)对预防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价值,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将2018年1月至6月收治的4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生命支持、对症支持等RICU常规诊疗及护理,从入组后当天开始实施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RICU常规活动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GDM)方案:由EGDM小组成员对观察组患者实施EGDM评估,根据患者意识状态与肌力水平不同制定每日活动目标并实施具体程序,每日活动目标包括1级(床上被动活动范围)、2级(坐着)、3级(站着)或4级(走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①一般资料;②ICU-AW发生情况:第三天和第七天美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评分、握力、ICU-AW发生率;③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出院时巴氏指数(BI)总评分;④呼吸力学指标:第三天和第七天气道阻力(Raw)、肺顺应性(C1)、内源性PEEP(PEEPi);⑤早期预后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总住院日;⑥安全性指标:观察组患者第三天和第七天实施EGDM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若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则采用成组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不同时间点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机械通气患者80例,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脱落1例,共计78例患者完成该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诊断、体重指数(BMI)、血糖(入院时)、院前BI总评分、APACHE 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Raw、C1、PEEPi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7,P=0.41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MR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MRC评分与第七天MR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MRC评分随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变化趋势不一致,对照组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呈下降趋势,观察组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MRC评分无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男女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七天握力分别为(男)30.95±3.85、26.82±4.73(kg),(女)18.96±4.26、16.03±5.38(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三天ICU-AW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七天ICU-AW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11例,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时ICU-AW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14例,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BI总评分分别为:66.90±14.81、59.39±15.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Raw、Cl、PEEPi第三天分别为:20.35±7.15、23.23±6.64(cmH2O/(L·s)),27.46±5.45、24.40±6.68(mL/cmH2O),6.23±2.83、7.42±2.63(cmH2O);第七天分别为:15.01 ±3.40、19.01 ±4.70(cmH2O/(L·s)),42.91±4.70、34.30±5.31(mL/cmH2O),4.46±2.21、5.92±2.50(cmH2O),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和总住院日分别为:148.50± 17.20、172.70± 16.50h,7.07±3.91、9.33± 1.72d,12.04±3.66、15.23±2.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第三天实施EGDM前后心率、收缩压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呼吸频率分别为:24.50±4.15、26.56±3.1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七天实施EGDM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SpO2分别为:22.35±3.56、24.78±2.89 次/min,95.67± 15.56、102.65± 11.95 次/min,115.67±9.63、124.45± 18.21mmHg,96.31 ± 1.52、95.36± 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都未达到活动终止标准。结论:1.早期目标导向活动能改善RICU机械通气患者MRC肌力、握力及生活自理能力。2.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预防RICU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3.早期目标导向活动能改善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早期预后。4.在全面评估保障下为R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是相对比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