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与用地一体化规划通过协调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从根本上控制交通需求,达到缓解拥堵、保护环境的目的。传统一体化规划中的交通系统侧重道路交通,以私家车出行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多从城市宏观层面角度来研究,缺乏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交通与用地一体化规划的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出行者出行行为机理和特征、P&R与TOD一体化选址规律以及一体化评价特征和协调发展机理是吸引范围交通与用地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掌握吸引范围出行机理、选址规律和评价特征,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对指导城市土地理性开发、提高轨道交通系统效果具有显著效果和意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出行者出行行为机理和特征是准确分析开展吸引范围乘客出行需求、P&R与TOD一体化选址、一体化评价和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为此论文首先概述了吸引范围两种常见的一体化开发方案P&R与TOD,构建了吸引范围乘客地铁接驳出行选择行为混合Logit模型和考虑潜在异质性的决策场理论模型,综合了离散选择理论和决策场理论优点,考虑了个体层面异质性,以及接驳地铁组合出行和单一方式出行,提高了模型仿真效果和参数估计能力,能够更加全面地梳理乘客接驳出行特征,更加贴合现实出行情境。进一步考虑了潜在变量和个体异质性,建立了P&R方式乘客地铁接驳出行选择行为潜在类别Logit模型,实现了对P&R用户的分类,提高了模型拟合优度和选择行为解释能力,深入探究了P&R设施覆盖范围内停车服务环节、轨道交通服务环节和出行信息提供环节的影响因素。同时,构建了TOD社区乘客地铁接驳出行选择行为潜在类别Logit模型,综合考虑了交叉口数量、步行/自行车道水平等社区交通因素,细化了TOD社区属性对乘客地铁接驳出行的影响,提高了属性可比性,避免了属性繁多而降低仿真效率的问题。混合Logit模型、潜在类别Logit模型和决策场理论模型互为补充,增加了模型效果间的可比性,更好地体现了不同场景下模型适应性。研究进一步选择了吸引范围代表性P&R停车场和TOD社区开展了RP/SP问卷调查、数据检查与校核、接驳出行特征分析以及模型标定与仿真分析工作。研究发现:吸引范围内慢行交通换乘地铁更为普遍,出行距离对接驳出行方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家距地铁站距离会显著影响接驳方式选择,节能环保意识对私家车使用影响主要体现在出行目的上,通勤出行模式下可划分商务需求型、追求效率型、经济环保型以及保守型四类人群。结合P&R方式乘客地铁接驳出行行为研究发现:中长距离出行、通勤出行以及休闲娱乐出行是P&R方式的主要用户,私人事务出行者是P&R方式的重要潜在对象,P&R设施停车费用容忍程度和步行换乘时间容忍程度主要集中在12元以内和8分钟以内,结合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可划分“时间费用敏感型”人群和“停车因素关注型”人群。结合TOD社区乘客地铁接驳出行行为研究发现:TOD社区内主要选择步行、自行车和社区巴士接驳地铁,地铁乘坐频率高,最大容忍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分别为1000米和10分钟,TOD服务范围可考虑扩大到半径1000米边界,结合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可划分“慢行依赖型”群体和“舒适安全型”群体。根据文中所界定和探讨的P&R与TOD概念、服务范围、功能界定、Logit模型标定结果以及选择枝属性分析结果,将含轨道交通车站的交通小区划分成了轨道交通区域和小汽车出行区域,融合设计了可达性量化模型、人口迁移模型和生成分布组合模型,更好地对吸引范围交通与用地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P&R与TOD一体化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0-1规划模型,模拟了政府规划部门的车站用地决策,目标函数为轨道交通乘客量最大、机动车行驶里程最小以及机动车延误最小,下层为网络均衡模型,模拟了吸引范围乘客在综合交通路网上的出行选择行为,将二者统一在交通与用地同一框架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协调开发。整体框架和上层结构采用了Python语言来实现,UE均衡部分使用了C++语言来实现,新增了灵敏度分析来定量研究P&R、TOD车站用地决策和区域人口密度、区域岗位密度指标在增加轨道交通乘客量、减少机动车行驶里程和减少机动车行驶延误方面的效果。研究所提出的一体化选址模型和求解算法应用到了实例综合交通路网中,模拟了不同车站用地策略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其在大规模实际综合交通路网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得到了验证,避免了理论研究与实际规划脱节的问题。论文进一步考虑了联合开发背景下,P&R规划方案逐步引入商业开发模式,以及在TOD开发过程中考虑停车换乘需求,深入研究了吸引范围P&R与TOD一体化发展水平、交通与用地协调关系评价问题。从P&R特征维度和TOD特征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构建了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P&R特征包含了停车换乘设施服务水平、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等12项指标,TOD特征包含了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精细化指数等12项指标,建立了综合赋值权重模型和三类组合评价模型,排序处理结果精度更高,三类组合评价方法相互补充和完善。新增了实地调研、API接口、QGIS软件等多种方式获取了评价指标数据,保证了指标数据集的准确性、完整性、丰富性和新颖性。划分了优质型、良好型、一般型和起步型四类一体化发展水平轨道交通车站,总结了各类型轨道交通站点的新/老城区分布规律、地理分布规律、环境风貌特征、社区便利度特征、社区舒适型特征以及社区活力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典型环状+放射状城市结构中,优质型、良好型、一般型和起步型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基本沿着圈层结构由内向外扩散,与城市空间形态、开发战略息息相关;站点社区环境风貌、便利度、舒适度和活力度特征,也在随着四类站点的分布特点和区域,朝着负相关方向变化。P&R与TOD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完善为微观站点层面交通与用地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梳理了协调发展评价思路,在微观站点层面选择了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交通系统与土地系统为决策单元,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2模型,不需要人为给定评价指标权重,大大提高了协调评价结果精确度。选取了成都作为代表性的特大城市,符合空间维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得到了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下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交通系统与土地系统协调指数,以及反映各指标对各决策单元协调发展指数影响程度的分析指标。划分了双相协调型、土地对交通单向协调型、交通对土地单向协调型、双相不协调型四类轨道交通车站,总结了四类轨道交通车站地理位置分布、发展阶段经验以及对策优化建议,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交通与用地一体化规划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