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特征核查理论( Categorial Feature Checking Theory),认为语类特征(Categorial feature)是句法操作的基本特征,而语类特征的核查可以代替以往文献中的EPP原则和抽象格理论(abstract Case Theory)来决定论元位置(A-position)上的论元的分布情况,从而否定了EPP特征和抽象格特征的存在。本论文旨在根据词类特征理论来分析推导汉语中的重动结构(verb copying construction),来验证该理论的经验覆盖面(empirical coverage)和理论操作性。词类特征核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论是词汇语类还是功能语类本质上是相关的语类特征矩阵(matrix)。在进入序列(Numeration)后,词汇语类的语类矩阵为[N, V],功能语类的语类矩阵为[D, T, N, V],各词类的不可解释特征,也就是被赋予负值的语类特征,所以在句子推导完成前,都应该被相对应正值的语类特征在一定的语法关系下核查。本文运用词类特征核查理论,给出的动词复制结构推导步骤不仅做到每一步都有理可依,而且能够解决在管约论和最简方案框架中研究动词复制结构所遇到的问题。依据黄正德所提出的汉语论旨非线性结构(Thematic Hierarchy),我们认为在动词复制结构中补语应该先于宾语与动词合并。在具体分析中,本论文根据补语的类型来对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分类推导。动词复制结构的补语有四类,一是表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短语(D/F expressions) ;二是表目的地和方位的短语(Directional/Locative complement);三是描述性的“得”字短语(Descriptive or Manner DE-clause);四是表结果的“得”字句(Resultative DE-clause)。我们认为以上四类补语的语类特征矩阵与其中心语的语类特征相同,并且参与语类特征核查。第一类补语为名词短语NP,语类特征矩阵为[+N, -V];第二类补语为介词短语,其语类特征矩阵为[+D (+N), +T (+V)];第三类为副词短语,与介词短语的语类特征一样;而第四类为CP,“得”为C,为[+D (+N), +T (+V)]。不同的补语与动词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动词进行词类特征核查。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动词复制的出现其实在于原动词由于语类特征核查需求所引起的移位(move)。也就是说,当补语和动词合并后,两者所帯有的不可解释的语类特征都相互核查掉,句子的宾语DP或NP上的不可解释的V特征迫使动词移位至[Spec, VP]位置,携带可解释的V特征来与之核查。根据“复制+合并”移位理论(Copy + Merge Movement),我们认为动词的复制过程是一种“复制+合并”移位,由于原动词在移位之前就于其他词结合(incorporation),比如“了”和“得”,成为复杂动词(verbal complex),根据线性对应准则(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简称LCA),动词语迹不能被关系链缩减原则(Chain Reduction)删除,从而实现了动词语迹的语音体现。本文的贡献之一在于对词类特征核查理论进行了汉语中实例上的证实,进一步验证了EPP特征和抽象格特征的不必要性的观点。另外,我们结合词类特征核查理论比较全面且详细得推导了汉语中特殊句型―――动词复制结构,解决了在管约论和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动词复制结构时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本文还试图将词类特征核查理论在非论元位置(A’-position)上操作,例如推导动词复制结构中被控制的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