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Lakoff和Johnson (1980)提出概念隐喻以来,隐喻不再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随后,Lakoff又引入了“架构”(frame)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参见Lakoff&Johnson,1999)。随着经济报道大量使用隐喻的发现,国内外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或架构理论分析经济隐喻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此,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2008年中美金融危机报道为语料,整合概念隐喻理论与架构理论探究中美经济语篇中隐喻范式的异同及背后的原因,并尝试从中获得关于隐喻能力培养的教学启示。本文所用语料来自2008年9月到12月期间发行的中文报纸《经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取自多媒体数字报刊)和美国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取自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本文从中选取中美金融危机报道各26篇,总字数分别约为42,000和37,000,其中的隐喻范式总数分别为523和489。本文采用Stefanowitsch(2004,2006)提出的“隐喻范式分析法”进行隐喻的查找与识别,并依据概念隐喻与架构理论,将搜索到的隐喻按照其源域分为5类:战争、疾病、灾难、物理运动和上/下。通过对这五种概念隐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中美金融危机报道中均出现了这五类隐喻,充分证明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普遍存在和人们惯于用熟知的身体体验、自然现象与社会文化经历去阐释抽象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概念。(2)中美金融危机报道中的隐喻范式及所派生的隐喻表达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于战争、疾病与物理运动隐喻。这主要是由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与市场经济的普遍运行所致,揭示了隐喻在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下的相似性。(3)中美语料中出现的不同隐喻范式和隐喻表达主要体现在灾难、上/下隐喻中,表明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概念隐喻与架构具有差异性。这要求英语或汉语学习者重视英汉两种语言中相似的隐喻范式和隐喻表达,并积累相关词汇;同时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不同文化中隐喻范式及隐喻表达的不同之处,提高自身的隐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