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期以来,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代表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与特定的地理边境及民族(或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地域性发展为特征的本土化(localization),这两大力量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正重新塑造着整个世界。 制造业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生产活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缩影。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被誉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中心”的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均是因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各种形式的制造活动,约有70%~80%的物质财富由制造业创造。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今世界制造业所进行的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另一方面,生产活动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而是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即便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是繁荣与衰退并存,发展与停滞同在。一些区域往往因特定产业的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土化的产业氛围,以及创新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其他区域难模仿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成为快速成长的成功区域。各国正是依靠这些植根于本土的区域产业群体去参与全球竞争的。也正是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不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的态势,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而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论渊源、内涵界定、发展过程和某些方面的策略研究上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强劲趋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总的来说,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相关观点还未取得广泛认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十分欠缺。人们需要深入揭示及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全球化与本土化为何及如何关联互动?其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应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空间分布结构与组织模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如何建立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战略与政府政策的新视角?等等。而上述问题的提出,正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锲机与理论开拓空间。 本论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全球在地化等学科理论,探讨了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联机理,运行机制,战略模式和制度环境;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试图建立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论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