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广告语言中模糊语的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of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长久以来人们追求语言的精确性,但语言学家们发现模糊语并不是制造交际障碍的因素,相反它保证了交际地成功进行。广告语言作为语言形式的一种变体,模糊语又作为一种语言策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广告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模糊语。  本文对于广告语言中的模糊语进行了研究,研究层次分为两方面。首先是从微观层面对广告中的模糊语(即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从相关网站随机抽取40篇广告语料作为语料,然后根据Hyland(1996)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模型,统计计算出所有类型模糊限制语出现的总数和频率,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些结果。而后作者从宏观层面对广告语言中的模糊语进行了研究:首先借助顺应论,从广告主和受众的角度对广告语言中模糊语进行了讨论;之后作者引入社会学当中的排斥概念(排斥即顺应的对立面),提出排斥性顺应是为了更好实现顺应,并分别从广告主和受众的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在广告语言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商业广告更偏向于认知形容词,公益广告更偏向于情态助动词。根据顺应理论,模糊语在广告中的大量出现不仅顺应了广告主风险最小化、宣传效果最大化的心理要求,也满足了其遵循一定文化的社会需求;同时模糊语的出现也顺应了受众获得尊重、追求新颖的心理倾向,也顺应了受众对于自身传统文化认可的社会需求。而从排斥性顺应角度来看,广告主对于成本、冒犯和笼统的排斥是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模糊语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其添砖加瓦;受众对于虚假、陈旧以及无趣的排斥一定程度上对广告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斥性顺应是为了更好实现顺应,而模糊语丰富的功能为其提供了可行性。  此研究充实了模糊语的语用研究,其将排斥观点与顺应理论相结合、微观宏观两个层面结合研究均体现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综观理念;同时其也为广告语言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推动相关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其他文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叙述霍尔顿在纽约近三天的游荡经历,再现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年矛盾的心理状态和人们在富裕的物质生活背后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