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是世界稻米生产的指向标,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决策和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稻米与小麦和玉米等主粮相比,长期价格波动较大。研究稻米价格波动成因及影响效应,对我国制定有效政策,抑制稻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主体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稻米贸易量和价格等数据,借助数据统计、周期算法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国际稻米市场供求结构和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了长期和短期因素的主要影响,总结其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贸易量占世界总产出的份额长期低于10%,贸易国供求容易影响价格。主要贸易国以稻米为主食,多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前十位稻米出口国占总出口量的93.08%,产区分布集中,同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单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库存低波动大,保护主义政策直接影响稻米出口。进口国众多、地域分散,前十位进口国占进口总量的37.94%,且供给不足。供求弹性小与寡头垄断特征导致国际稻米价格“大涨大落”。第二,国际稻米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近期处于上升区间。1980-2001年国际稻米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降至最低点,主要由于出口国收获面积扩张,出口量较大。2001-2008年价格持续上升,关键因素是收获面积扩张停滞甚至下降,单产增速慢;受小麦和玉米价格的正向影响较大;印度多次调高最低出口价和菲律宾大批进口致使价格暴增,根本原因是两国主粮单产增速缓慢、收获面积下降和库存低;自然灾害与美元走弱加剧了短期供求紧张态势。2008年至今,价格回落但总体高于波动前水平,收获面积上升空间缩小,单产增速慢,需求稳步提升,以及其他生产成本提升。第三,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呈反向关系。在国内外稻米价格长期倒挂,国内大量小农户从事稻米种植的情况下,低价稻米自由进入国内市场会降低生产者剩余,打击稻农生产积极性,因此,国际稻米价格上升有利于缓解国内稻米支持政策压力,反之亦然。2008年后国际稻米价格下降,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已升至82.56%。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保证国内稻米供给。逐步探索改革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避免造成最低收购价格刚性,加大“绿箱”补贴政策,提高稻米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第二,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长期跟踪稻米贸易国供求数据和其他经济指标,预判国际稻米价格走势。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稻米产业发展。强化海外农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构建国际化大粮商,拓展稻米贸易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维护国内外价格稳定有序,减缓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的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