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现象长期以来颇受学者关注。亚若什·科尔奈最初将预算软约束归因于所有制归属。但其理论并不能对一些改制后的国企和民企中广泛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对此,林毅夫引入了政策性负担这一概念。其认为,一些企业在承担了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公共职能需要的情况下,做经营决策时往往不完全出于自身经营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承担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准确区分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只好对所有的亏损均给予补贴。根据林毅夫的观点,倘若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没有得以改善,政府的救济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企业财务困境的彻底扭转有赖于政策性负担的减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支持之手”与“掠夺之手”理论,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有“央企退市第一股”和“重新上市第一股”之称的长航油运进行研究,分析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本文的主体包括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政府干预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应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长航油运为例,分析了财务困境的制度性成因及其摆脱财务困境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作用,并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刻画。本文研究发现,政策性负担与财务困境之间存在动态关系。首先,长航油运前期陷入财务困境与其承担的来自“国油国运”的政策性负担有关。其次,在长航油运陷入财务困境之后,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分别在表内债务的协调和表外债务的处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之手”的作用,是预算软约束的体现。再者,在政府的支持下,长航油运的政策性负担大大减轻并彻底摆脱了财务困境。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首先,与已有学者基于社会性负担考察公司财务困境的政治成因不同,本文发现,战略性负担同样会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拓展了企业财务困境的政治动因研究。其次,与现有研究多从政府补助等方面考察政府对财务困境企业的直接支持相比,本文发现,政府可能对一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存在隐性干预。再者,在胡宁和靳庆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政策性负担减轻后企业绩效的变化,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刻画,有助于了解转型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脱困和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