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色菌作为一类嗜脂性酵母样真菌寄居于正常人体皮肤的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病原菌引起一些相关疾病,其中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可引起患部的瘙痒和疼痛并对患者的情绪造成影响。治疗时间长且容易复发,需要反复或长时间抗真菌治疗,这一现象已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因此对兰州地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进而了解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构成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对进一步进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了解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的各菌种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可作为临床选择用药的参考。2.检测不同来源马拉色菌菌株(临床株和正常皮肤分离株)脂酶活性的表达,同时比较药敏试验中敏感株与耐药株脂酶活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取其典型皮损做10%KOH直接涂片镜检,阳性者接种于菜子油培养基上培养分离马拉色菌临床株。以标准株为对照,采用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各菌种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益康唑及特比萘芬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筛选敏感菌株、中介敏感菌株及耐药菌株。使用对硝基苯榈酸酯作为脂酶特异性底物,检测82株马拉色菌临床株和6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的脂酶活性,并比较敏感、中介敏感及耐药菌株脂酶活性的差异。结果:1.共收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12例,培养出82株马拉色菌临床株(阳性率73.2%),经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为4个菌种,分别是球形马拉色菌52株(63.4%),合轴马拉色菌21株(25.6%),糠秕马拉色菌7株(8.56%),钝形马拉色菌2株(2.44%)。2.82株马拉色菌临床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益康唑及特比萘芬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分别为:<0.03~0.5μg/ml,<0.03~0.25μg/ml,1~64μg/ml,0.125~0.5μg/ml,0.06~4μg/ml。3.共分离培养出马拉色菌正常皮肤分离株68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脂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P<0.01)。4.52株球形马拉色菌对氟康唑的敏感度根据M27-A方案分为三组,敏感组40株,剂量依赖敏感组(中介敏感组)9株,耐药组3株,三组之间其脂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其次是合轴马拉色菌。2.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所属菌种对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及特比萘芬均较敏感,而氟康唑对球形马拉色菌的MIC值较高并有3株耐药菌。3.临床分离株的脂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提示脂酶的活性与菌株的致病性有关。4.球形马拉色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与其脂酶活性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