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怪意象在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原型解读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批评是我国新时期引进的西方当代重要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在我国文学研究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角度和空间。同时,改变了我们囿于传统文艺理论的思维习惯,也改变了过去我们将政治化、阶级化的批评模式视为唯一“手术刀”的批评方式。 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用传统文艺理论方法研究曹禺剧作,紧紧抓住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魔怪意象”角度来切入研究曹禺早期剧作文本。本文根据弗莱对“魔怪意象”的三个分类:魔怪式的神灵原型、魔怪式的人的原型和魔怪式的其它世界的原型,对曹禺剧作,尤其是早期剧作,进行了原型解读,重新审视了曹禺剧作中的种种系列形象,为剧中人物做了一些现代心理阐释。 “魔怪”意识同神灵世界、心灵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相互渗透透显了人类集体无意识在剧作者心灵深处的扎根,同时,也解释了曹禺剧作中时常为人所困惑的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并非仅仅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写作手法可以解释、批评,它实质是一种潜藏在剧作者心灵深处而又难以名状的无意识外泄。
其他文献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是位典型的移民作家,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亚洲的印度、欧洲的英国三个地区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故土是印度、出生在特立尼达、生活
蘇軾在詞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對詞體、詞風、詞境進行了改革,打破‘詩言志,詞言情’的樊籠,令詞成爲奔放不羈、意氣橫逸、氣魄宏大而無所拘束的作品,提高了詞的文學
该论文以先秦历史著作《国语》中的全部词汇为研究对象,切分出单音词和复音词,统计单、复音词的数量和见次,分析复音词的结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国语》词汇的总体特征.
鉴于丁玲个性及其早年经历,丁玲早期小说表现了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有着鲜明女性自我意识,但又缺乏明确人生方向的青年女性的精神苦闷。 变动的社会形势下,丁玲投入了革
王船山的学术向以“复古”为其特色,他的诗学思想也不例外,贯彻在以《姜斋诗话》为代表的诗学著作中的中心是基于儒家文艺观的思考。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为核心,船山对作家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