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准确了解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土壤碳库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本研究以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野外对248个样点地上生物量和47个样点土壤及根系的调查,并结合草地类型法和遥感模型估算法研究了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温度和海拔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实施的退牧还草、鼠害防治及黑土滩治理工程,探讨了各工程措施对草地固碳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江源区域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系统碳密度为:高寒草甸(16.91 kgCm-2)>高寒草甸草原(12.65 kg C m-2)>温性草原(8.97 kg Cm-2)>温性荒漠草原(6.62 kg C m-2)>高寒草原(6.38 kg Cm-2);其中,土壤碳库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库的87.5%、79.9%、93.0%、89.0%和78.7%。2.简单相关分析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与年降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除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温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均与年均温、生长季均温均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关系(p<0.01);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海拔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但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关系(p<0.01)。此外,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3.遥感法估算的三江源区域草地植被、土壤和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490.65TgC、2487.47TgC和3069.98TgC。草地生态系统碳的分布与植被碳及土壤碳密度的分布一致,均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即西部的治多县和唐古拉山镇,处于长江上游高寒草原地区和可可西里高寒荒漠草原地区,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最低;而处于黄河源区的班玛县、久治等县植被以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为主,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较高。4.对三江源区域退化草地施行退牧还草工程措施5年后,可显著增加草地系统碳固存。退牧还草可有效增加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碳密度,其固碳速率分别为 213.8 g C·m-2yr-1 和 92.1 g C·m-2yr-1。鼠害防治工程可促进高寒草甸类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固定,其固碳速率为68.4 g C·m-2yr-1,但对高寒草原类草地的生态系统固碳状况无显著性影响。黑土滩治理可有效改善高寒草甸原有退化草地的植被及土壤状况,利于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其固碳速率为165.8g C·m-2yr-1;是严重退化型草地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