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在中国种植范围极广,是播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玉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格局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显著变动。为明晰玉米生产格局变迁的演变路径和影响因素,本文将运用重心方程和空间计量模型,着力从技术和政策两个角度探讨促成玉米生产格局变迁的驱动机制。
首先,基于生产集中度和重心模型,刻画了1978-2018年中国玉米生产格局的变化轨迹。分析表明,玉米生产重心呈加速向北迁移趋势,东北产区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和生产规模指数明显提高,黑龙江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
其次,以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构造技术偏向指数,考察了主要产区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方向与生产格局分化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的上升,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有效促进了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的玉米生产;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则在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支撑,梳理玉米调控政策演变历程,考察临时收储政策及其改革对东北产区玉米生产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与调试,通过改变竞争性农作物的相对收益,巩固并提高了玉米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了农户的种植意愿与决策,对农业生产格局的动态调整影响显著。
最后,在测度省域玉米生产空间自相关性的前提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和政策对玉米生产格局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动力和化肥等要素投入、临储政策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玉米生产的聚集效果显著为正;其中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较为强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任一维度上均能促进玉米生产的集中。
为优化玉米生产格局,需注重发挥有偏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控的双重导向作用。包括: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强化技术集成保障、尊重市场规律与农户意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完善现有农业政策体系;探索市场化手段引导玉米主要产地种植结构调整,对适宜大规模种植玉米的地区,予以科技和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并继续引导非优势产区农户逐步退出玉米生产过程。
首先,基于生产集中度和重心模型,刻画了1978-2018年中国玉米生产格局的变化轨迹。分析表明,玉米生产重心呈加速向北迁移趋势,东北产区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和生产规模指数明显提高,黑龙江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
其次,以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构造技术偏向指数,考察了主要产区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方向与生产格局分化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的上升,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有效促进了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的玉米生产;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则在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支撑,梳理玉米调控政策演变历程,考察临时收储政策及其改革对东北产区玉米生产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与调试,通过改变竞争性农作物的相对收益,巩固并提高了玉米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了农户的种植意愿与决策,对农业生产格局的动态调整影响显著。
最后,在测度省域玉米生产空间自相关性的前提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和政策对玉米生产格局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动力和化肥等要素投入、临储政策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玉米生产的聚集效果显著为正;其中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较为强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任一维度上均能促进玉米生产的集中。
为优化玉米生产格局,需注重发挥有偏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控的双重导向作用。包括: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强化技术集成保障、尊重市场规律与农户意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完善现有农业政策体系;探索市场化手段引导玉米主要产地种植结构调整,对适宜大规模种植玉米的地区,予以科技和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并继续引导非优势产区农户逐步退出玉米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