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神话的颠覆——《喜福会》、《金锁记》、《宠儿》中的母亲杀子主题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张爱玲和托尼·莫里森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喜福会》、《金锁记》和《宠儿》中塑造了在精神上或肉体上残忍扼杀自己孩子的另类母亲顾映映、曹七巧和赛丝。这些杀子母亲颠覆了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的母性观并彻底瓦解了一直以来被推崇备至的母性神话。因此,通过对这种反传统母性观的母亲杀子行为的分析,本论文解构了传统母性观并揭示其本质,说明这种杀子行为违反的仅仅是传统的母性观而已。此外本文还挖掘了母亲杀子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心理机制根源,从而使读者深刻地理解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压迫给母亲造成的内部极度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以及这种焦虑对其母性的深刻影响;本文同时也探讨了母亲杀子行为在悲剧和文学领域中的美学价值,使得人们对这些违背母性常理的杀子母亲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宽容,甚至还获得某种启发。该论文认为,传统母性观对于这种母亲杀子行为的评价所反映出的只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根据其自身利益而精心打造的铁牢笼,即父权制下的母性观;它并不能表达真实的母性需求,也不是真正的母性观。因为所谓的母性不仅包括生物遗传的本能的母性,还有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母性。极度压抑的外界环境会严重影响母性的形成并导致其扭曲,这成为三部作品中母亲杀子行为的根本原因。所以,全社会应当对正常母性的健康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主体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看,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是翻译的主体,成功的翻译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部分地区已逐渐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产品营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当前物流体系结合,能更好促进地区性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时
以氟化钠和稀土硝酸盐为原料,柠檬酸钠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微米级NaYF4∶Yb3+, Er3+上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和荧光光谱仪对所制备样品的
阿芙拉·贝恩(1640?-1689)被称为英国第一位女性作家,不仅因为她是英国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性,也因她对英国文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不愧为一名多产的作家,在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