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改革开放、体制转轨、文化交融洗礼的中国为女性意识的萌发成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语境。1983年央视播出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影像呈现的介入改变了传统新春的礼庆方式并集结到世界最稳定庞大的收视群体。作为年度中国的浓缩式回顾、期许性展望,最能彰显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世俗话语的交合指向。特别是语言类节目,更以其轻松诙谐、博人一笑的娱乐性、贴近性、日常性叙事,汇聚起春晚最受关注的密集语流层,形成一个感受观念思潮、触摸意义流通的开放式场域。加之拥有示范效能的媒介空间历来是各股文化力量表达诉求、争夺话语的战略要地,这就使得置身其中的人物角色往往被赋予更多主导性行为意旨,传达演绎着权力分配的现实秩序。是故语言类节目对女性的表征不但能够动态反映不同时期女性的流行特质、角色功能,更能通过“笑点”、“掌声”等颇具审美意指的认同设定手段与指向建构逻辑,折射出女性的媒介生存状况。央视春晚开播至今的33年间,语言类节目涉及过相声、小品、朗诵、评书、山东快书、谐剧、独角戏、腹语八种不同艺术形式。其中,相声和小品舞台常青,占据着黄金时段的大半江山,余者极少出现且与女性几无关联,故在确定语言类节目分析样本时予以剔除,只从相声、小品(除早期哑剧)两类主体艺术形式中筛出符合范畴设定的总样本315个。以此为基,将其拆分为164个有女性参演的样本和141个仅男性演出的样本。前者作为春晚语言类节目中涉及女性议题最集中的话语场,对其历年启用的女性演员和呈现的女性角色所具备的形象特质进行全文本数据分析所得结论最具代表倾向性;后者话语指涉女性的部分则能直接传递出男性的审美意趣和需求品鉴,对前者形成有益观照与补充。两相结合,在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表征规律、发展流变的突破固守之处和社会存在的整体特质予以宏观层面定性思辨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女性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在微观层面上探寻样本中截取放大了哪些女性特质作为喜剧性元素组织拼贴起女性形象,这些笑点安置的情境、围绕的议题、针对的群体等显示了怎样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诠释厘清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路径、行为价值定义、角色功能分派及蕴藏于其后的文化表征与权力秩序指向,以女性的文化发声境遇追思媒介表达的合理性同社会存在的现实位列。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看似形态各异、拥有多元存在方式的女性依然没有摆脱“出场”机制的选择性建构。多变的是随女性意识萌生而妥协加诸的表达策略创新与逻辑障目模式调配,不变的是其授意于意识形态文化定位下的标识性价值内核。她们在身份价值的文化浸染中、在笑点逻辑的回环架构中、在经验常规的隐性驱动中,被不断类型化、同质化演绎。那些备受讥笑、煽动掌声的女性“丑态”,更冠冕堂皇借助幽默逗乐、毋须在意之外衣,掩盖了充盈其间的男性审美意志、文化奖惩规训和示范效应评判,女性沦为“空洞的能指”,作为“第二性”的附属序列事实依旧难以撼动。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以春晚为代表的娱乐节目所展示的女性形象,树立理性的自我价值观,充分行使日常话语权以提升社会参与地位,从自我救赎出发为两性的平衡共荣积淀力量。这不仅是女性群体寻求公平生存的突围需求,更是社会长足进步的刚性内驱。娱乐产品亦应减少“病态幽默”的盲目炮制,重视自身美感教育功能,提升产业的论调品位,引领民众在文化自觉的道路上不盲目尚古、不激进立异,与时俱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