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博物学的传统源远流长,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体系以及价值观的冲击,致使曾一度引领“科学时尚”的博物学在科学前沿几乎销声匿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科学的推动,但是片面的强调现代科学的发展已使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而且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工业污染、资源的衰竭等。这也让很多敏感的学者开始了对传统博物学的新一轮关照,以刘华杰、吴国盛为首的科学传播界学者在反思传统科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传播应该优先传播新博物学的观点,以给人类带来一种文明的推动,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道德、思想、情感以及自然可持续发展能够高度融合。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陆环保组织的兴起至今,一些环保类民间组织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尽管他们的初衷并非以传播博物知识为出发点,但由于博物学实践活动自身的低门槛,而且又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赢得了许多市民的喜爱,间接地促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这也带给科学传播工作者和研究者以启示,在促进博物类科学的传播上民间组织功不可没,并且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 但由于博物学的研究在国内还很边缘,民间组织在传播博物学知识上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因而从科学传播学角度去分析博物学实践的文献还尚处空白。所以本文选取民间组织开展的博物类实践活动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影响力的观鸟活动,以北京观鸟会为微观案例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不仅是对科学传播内容的有益探索,而且对丰富科学传播主体有重要意义。 笔者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跟随北京观鸟会参加活动,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多种调查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且借鉴民族志的写作风格,将北京观鸟会放到整个北京地区观鸟群体的宏观背景之下,对观鸟活动的日常开展进行了细致地微观描述,进而又从宏观层面对观鸟活动参与者的特点、动机及观鸟前后的收获与变化作了翔实地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博物学知识传播的重视,促进它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