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3A期以下Coats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Coats病视力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自2014年6月~2016年5月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诊断为3A期(包括2A、2B、3A)以下Coats病的患者22例(22眼),男性21例21眼,女性1例1眼;其中10例患者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1周后在FFA引导下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必要时进行重复治疗,视为联合组;12例患者直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根据眼底情况必要时重复激光,视为单纯组。观察初诊、治疗1mo、3mo、6mo及末次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中心凹下渗出(subfoveal hard exudates,SHE)、激光次数及并发症;视力提高或下降2行以上定为视力提高或下降,视力变化在2行以内为视力稳定。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4.6个月。结果:1.BCVA:联合组:初诊、1mo、3mo、6mo、末次BCVA分别为(0.92±0.32)、(0.87±0.33)、(0.85±0.36)(0.84±0.33)、(0.82±0.31)LogMAR,初诊BCVA与治疗后1mo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68),但10例(100%)患者视力稳定或者提高,与治疗3mo、6mo及末次BCVA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9,p=0.002)。单纯组:初诊、1mo、3mo、6mo、末次BCVA分别为(0.93±0.30)、(0.92±0.35)、(0.94±0.32)、(0.95±0.34)、(0.95±0.37)LogMAR,初诊BCVA与治疗后1mo、3mo、6mo及末次BCV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546,p=0.719,p=0.851,p=0.210);两组BCVA比较: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治疗1mo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治疗3mo、6mo及末次分别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2,P=0.011)。2.CMT:联合组:初诊、1mo、3mo、6mo、末次CMT分别为(371.13±85.03)、(334.20±58.77)、(300.27±43.01)、(267.00±40.23)、(234.67±31.75)μm,初诊CMT与治疗1mo、3mo、6mo及末次CMT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p=0.000)。单纯组:初诊、1mo、3mo、6mo、末次CMT分别为(358.27±67.30)、(351.87±66.39)、(341.20±70.08)、(342.93±89.65)、(360.93±77.47)μm,初诊CMT与治疗1mo、6mo及末次CMT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8,P=0.074,P=0.744),与治疗3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组CMT比较:初诊时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治疗1mo、3mo、6mo及末次分别比较两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2,P=0.001,P=0.000)。3.联合组与单纯组伴有黄斑中心凹下硬性渗出比不伴有硬性渗出的初诊及末次最佳矫正视力均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2P=0.022,p=0.006)。联合组伴有SHE的患眼末次BCVA与单纯组伴有SHE患眼的末次BCV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4.联合组玻璃体腔注药平均2.7次,视网膜激光平均2次,单纯组视网膜激光治疗平均4.5次,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比较:联合组未出现眼部并发症,单纯组中出现3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2例视网膜瘢痕、血管闭塞。结论:1.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是治疗3A期以下Coats病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黄斑区形态,减少视网膜激光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2.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下硬性渗出相关,黄斑区形态结构影响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