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论述虽然散见于他的一些著作之中,但这并不代表“现实的人”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实际上,马克思“现实的人”有着形成、发展和深化的逻辑进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存在着“人学的空场”,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人,但却把人弱化为西方的人本主义,于是,马克思“现实的人”被遮蔽。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现实的人”学说重新解读,以发掘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吸收和借鉴了以往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研究,但马克思视域中“现实的人”明显又不同于他们所指称的“人”,马克思“现实的人”是在批判、继承和超越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基础的类存在和施蒂纳“唯一者”中出场的。马克思“现实的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首先,“现实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从自然界进化和发展而来的,并依靠自然界进行生活;不仅如此,“现实的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在社会中从事着物质生产的人,进行着交往活动的人;“现实的人”还是历史生成性的人,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现实的人”会不断地超越自身的现存状态,从人类社会的“必然王国”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笔者在探讨马克思“现实的人”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实的人”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现实的人”范畴,不仅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当今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对其学说中“现实的人”范畴做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并把马克思学说中“现实的人”理论与当今现实生活、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使“现实的人”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更是生活化的“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