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无关的中红外波段L型结构超材料完美吸收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igh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超材料(Metamaterials)是一种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具有自然界中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一些奇特电磁特性,在亚波长成像、隐身斗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满足表面阻抗和自由空间相匹配的条件下,通过合理设计超材料的几何结构和尺寸,可以实现其对特定频段电磁波的完美吸收。电磁超材料完美吸收器在太赫兹成像,物质检测,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应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L型结构电磁超材料吸收器在中红外波段的吸收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频率选择表面吸收电磁波的基本理论,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单L结构超材料吸收器在中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分别在TE和TM两种偏振光入射条件下研究了这种超材料吸收器的吸收效果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共振波长下吸收器中的电场分布分析其共振吸收的物理机制。利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单L结构超材料吸收器的本征频率随几何参数的变化,并与有限元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本征频率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设计了一种具有偏振无关的、宽角度的双L结构超材料吸收器,该吸收器在中红外波段可实现双频带完美吸收。在TE和TM两种偏振光入射条件下,随着入射角和空间角的变化,该吸收器的吸收光谱特性几乎保持不变。利用了金属-介质-金属三层膜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激发,对双频带吸收现象进行了解释。通过S参数反演法计算双L结构超材料吸收器的等效电磁参数,得到共振吸收波长下的阻抗及电磁损耗。该吸收器的阻抗与自由空间的阻抗是匹配的。根据双L结构超材料吸收器的电损耗和磁损耗因子,分析了共振波长下吸收器中的电磁波损耗机制。通过改变该吸收器的结构参数实现对共振吸收位置的调控,进而通过不同尺寸的复试L型结构的组合,设计出一种多频带超材料完美吸收器。
其他文献
现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疾病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经研究表明,选择适宜的食物,可以减缓甚至控制病情的恶化。传统的确定疾病与食物关系的方法需要专家针对每种
<正> 邮电部设计院承担的报纸分发设备引进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最近在北京通过邮政总局组织的建设单位和专家的会审,这项首次引进的报纸分发设备工程计划于1998年建成投产。
在软件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为了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经常会通过复制粘贴已有代码来进行软件开发任务。一般地,这种开发方式被称为代码克隆,所使用的重复代码被称为克隆代码。虽然代码克隆可以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但它可能会对整体软件的质量带来潜在的威胁,并显著增加维护成本。因此,为了保证软件质量,有必要对软件进行代码克隆检测。维护人员可以对检测到的克隆代码进行重构,以此来减少软件中的克隆代码。为了
传统船舶数据检索算法存在关键字索引连接速率过慢、单次检索数据总量过低等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新型远洋船舶运输大数据快速检索算法。通过关键字索引结构建立、数据
电弧炉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冲击负荷 ,它的使用将对电网造成严重的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 ,并且产生大量的负序和谐波 ,污染电网。采用TCR式静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鉴于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心痹”、“惊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具体辨证又分为:(1)风湿热闭阻心脉型;(2)心气不足,心阴闭阻型;(3气阴两虚型;(4)气滞血瘀型;徽浊郁阻型;(6)阳虚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潮间带生物种类丰富,其中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为常见种,在潮间带生物群落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这些潮间带物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潮间带生物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本研究采用了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对这三个常见种进
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杂交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olyphekadion♂)是鲈形目石斑鱼属鱼类,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养殖品种。杂交石斑鱼是褐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又叫老虎斑、棕点石斑鱼)和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又叫杉斑)杂交获得的新型杂交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该杂交石斑鱼具有较亲本
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生物体内,其在生物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和分离在环境保护、生物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探针法由于其于易合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对肿瘤患者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堵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集束化策略干预前置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32例,2014年8月~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