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文化史,还是美术史,我们都体会到这样一个规律:事物总是在借鉴吸收中发展的。中国绘画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劫难,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中国绘画一直是在吸收着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营养,强健自己而延续下来。可以说,当它不再具备消化其他外来营养的时候,也可能就真的要寿终正寝了。解剖中国画会发现,它吸收了太多异民族文化的养分,以至于我们很难分辨哪些不是它固有的特征。现在学界将中国画的造型统称为意象造型法,这已成为共识,但对于要掌握其真谛者却仍是很困难的事。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引入了西方的分类学方法,至今已普遍地运用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每个角落。用分类学方法来解剖中国面也已约定俗成。这个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画的构建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如果仅靠“直觉”、“感觉”的所谓悟性来对待,会使问题隐藏起来,不利于中国画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意象造型的基本因素的分析,从而推导出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复合性特征。
一、艺术观念的复合性。其一是现实主义的特征,这是由中国绘画从题材到审美都是“为生活而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其二是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绘画的诗性浪漫。
二、造型方法的复合性。从观察方式讲,不是抄袭现实,而是在目识基础上,强调心记与意测。从认识方式上追求取于客观,形成于主观,归复于客观。
三、用线技巧的复合性。本文提出了线条的多功能,即:1、线条的形象刻划作用;2、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3、线条的渲泄功能。
四、其他相关造型因素的复合性。1、在透视方法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移动透视法的特点;同时也要求有定点刻划物象的能力,虽不是焦点透视法,但也有其因素。2、空间维度上也是既强调二维平面感,也兼具了三维的空间意识,具有浮雕感。
通过对以上几个因素的分析,本文旨在阐述意象造型不是偏执一端的,而是在深刻把握人类共有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了自具主体意识的复合性特征。
意象造型的复合性特征启示我们,中国画是一个追求圆融中和、饱满丰富的文化个体,我们后来者应该做到:1、尊重规律,勇于吸收,融汇贯通。2、正视局限,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