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国家标准收载的“丹七片”为基础,根据临床用药的特点和药物有效部位的性质,对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缓释成型工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制出质量较好的丹七缓释胶囊,并对其质量控制、组织粘附力、吸收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为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丹七缓释胶囊有效部位的研究中,以有效成分(部位)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出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1)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将药材粉碎过二号筛,加入12倍量60%乙醇渗漉,渗漉速度为1ml/min(以1kS药材计)。渗漉液用B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用95%的乙醇洗脱,制得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提取物,其收率约为0.3%,含量(以丹参酮ⅡA计)约为50%;含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的流出液再用Y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用70%的乙醇洗脱,制得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提取物,其收率约为11%,含量(以丹参素计)约为14%;(2)三七有效部位的制备。将药材粉碎过二号筛,用9倍量80%乙醇渗漉,渗漉速度为5ml/min(以1kS药材计)。渗漉液用S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用60%乙醇洗脱后制备三七总皂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其收率约为8%,含量(以人参皂苷Rg1计)约为90%。 在丹七缓释胶囊的成型工艺研究中,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以丹参酮ⅡA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为评价指标,筛选辅料的种类、剂量、配比,确定最佳制剂处方:丹参和三七药材的有效部位提取物共约为83.8g,辅料A-b为50g,辅料B为40g,乳糖为10g,共制成1000粒胶囊。测定了半成品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8%、堆密度为0.347g/ml、休止角37.8°,根据试验结果,选用2号胶囊填装。 在丹七缓释胶囊组织粘附力的研究中,以大鼠的离体胃、小肠组织为生物粘附对象,选择简便易行、易于操作、重现性好的体外R魄a’s法。通过测定大鼠胃肠粘膜对缓释制剂内容物留存量的大小,反映制剂与组织粘膜的粘附力。结果表明,丹七缓释胶囊在胃粘膜有较大的粘附百分率,留存率为63.98%:在小肠粘膜中也有较大粘附百分率,留存率为74.28%,说明本品的粘附性能较好,能够满足生物粘附制剂的要求。 在丹七缓释胶囊的质量评价研究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oo年版二部(附录X区D)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和一部(附录几D)胶囊剂项下的有关规定,采用几C法对丹参酮nA、丹参素、三七总皂昔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以丹参酮nA为指标对其释放度进行了测定,采用HPLc法对丹参酮nA、丹参素、人参皂昔Rgl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三七总皂昔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制定了相应的限度,同时对丹七缓释胶囊进行了外观性状及其它有关胶囊剂的常规检查,结果表明,该胶囊质量稳定、可控。并以丹参酮llA为评价指标,对丹七缓释胶囊中各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丹七缓释胶囊有效成分吸收机理研究中,建立了丹参有效成分口服制剂胃肠道吸收机理研究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生物模型,并对吸收机理进行研究,获得了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混合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在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有效成分相互作用导致有效成分吸收动力学的改变程度等信息,并将此结果与Cac小2细胞模型研究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丹参酮nA在Caco一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理与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的吸收机理一致的结论,即丹参酮nA的吸收机理类似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同时,采用体内模型探索了有效成分单体和中药提取物在小肠的吸收机理。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采用渗滚法将丹参中两种有效部位同时提取出来,再选用两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对提取液进行分离与纯化,制备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提取物和水溶性有效部位提取物。采用丹参酮nA为指标建立了缓释胶囊有效成分胃肠道吸收机理研究的CaC。一2细胞模型,并对吸收机理进行了研究,为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