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是提高绿地景观丰富度的前提,也是城市绿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构建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才能使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的发展。植物景观是以植物群落而体现。群落景观美主要是靠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长密度、季相变化、群落层次等方面共同体现的。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及合理的复层垂直配置结构,道路绿地中利用物种多样性以及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相互渗透等配置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绿量和色彩变化给人以绝美的享受,同时更能够在维持群落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上发挥生态效应。因此,随着城市植被不断深入的研究和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利用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群落结构自行调节整体功能势在必行。
本文以上海新江湾城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法瑞学派的野外调查方法对生态走廊、生态保育区、淞沪路道路绿地及中央隔离带绿地植物群落现状进行调查,对绿地的物种组成、属的地理区系、群落类型、生活型及物种来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进行群落结构的分析研究;采用QMSW-Quantum Meter光量子计测定各群落的光照强度,分析光照与群落结构的关系及光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群落,结合调查的绿地植物群落对典型群落绘制植物配置图,分析植物群落配置应用的合理性;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景观和生态相协调的群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242种,隶属94科205属。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85科188属226种。乔木33科、49属、55种;灌木27科、40属、52种;藤本植物9科、11属、12种;草本46科、106属、122种。从科属组成来看,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ceae)的属种数较多,是新江湾城绿地的优势类群。从属的角度来看,种子植物以北温带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占总属的36.5%;其次为东亚、东亚.北美洲间断和中国-日本分布。以上5个分布区类型共112属,占总属的55.2%。符合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带、且常年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的特点。
(2)新江湾城绿地植物群落类型十分丰富,以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两种类型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47.9%和14.6%。表明新江湾城绿地的植物群落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常绿阔叶林虽出现频率较高,但群落类型并不丰富。针叶阔叶混交型林的出现则丰富了绿地景观效果。群落中草本种类最多,其中又以多年生草本居多。其次为乔木树种,以落叶树种占优势,约为常绿树种的两倍,且大部分为外来或栽培物种,特别是道路绿带中广泛引种观赏物种,但由于香樟、女贞等大多群落优势种在江浙及周边城市区域均有分布,因此仍具有地带性特征。灌木类以常绿物种为主。可见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在此区域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构成丰富的群落层次,更加符合季相景观的搭配。
(3)从物种出现频率来看,群落中常见乔木有香樟、女贞、杜英、朴树等,灌木有扶芳藤、八角金盘、蔷薇等耐阴物种或半耐阴种,对光照较强的环境也能较好的适应。香樟和银杏为整个新江湾城绿地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苦槠、青冈等上海乡土物种出现频率很低,这与近几年来上海对外来树种的过高频率引用有关。生态走廊群落绿地多运用纯林中插植其他树种的自然配置模式,而道路绿带则采用人工园林式布局,乔木层树种丰富,以达到景观优美与种类丰富的目的。
(4)新江湾城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整体反映出基本一致的趋势: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中生态走廊与生态保育区绿地物种丰富度最高,生态保育区绿地乔灌物种均匀度亦最高,表明道路绿带和中央隔离带绿地更加侧重群落观赏性,生态走廊绿地和生态保育区绿地以自我维持为主的自然式种植模式使生物多样性更高,群落更加稳定。
(5)郁闭度与光量子降幅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种类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在中等郁闭度条件下,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光照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少。
(6)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生态和景观相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对所有调查样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江湾城绿地群落中没有景观协调度为一级的群落;达到二级的群落有9个,占总数的20.93%:由于新江湾城绿地的建成时间不长,群落未能拥有较长生长期,人为管护度较高,未能达到维持自身稳定发展的水平,导致总体评价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