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水源地是供城镇生活饮用水的源水区。水源地保护区是为了防止水源地污染,保障水源地环境质量与供水水质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区域。目前我国关于河流型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多以经验法为主,数值模型等定量方法的应用比较薄弱。本研究以周至县泥峪河水源地为例,在实地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为支撑,利用多种模型,结合RS、GIS等技术,分别对泥峪河水源地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进行了多方法的划分和比较,根据水源地实际情况,确定了保护区更合理的划分范围,并提出了水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通过实地调查和水质监测,明确了研究区环境特征和水质现状:按照Ⅱ、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研究区河流水质优于饮用水水质安全标准,是周至县理想的水源地。(2)采用类比经验法、数值模型法、应急响应时间法分别计算了水域一、二级保护区的范围,按照保障水质和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确定了水域一、二级保护区的长度和面积。(3)划分研究区水源地陆域一、二级保护区范围时,除了运用经验法和基于DEM分析的地形地界法外,本文中笔者还以3S(RS、GIS、GPS)技术为支撑,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SCS模型的陆域保护区划分思路,进一步研究了有关水源地保护区陆域范围的划分。(4)根据实际概况,结合水域和陆域保护区的范围确定了研究区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范围和面积,制作了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图。同时还对水源地保护区提出了相应可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