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游幕是清代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清代文人、学者与戏曲家都进入督抚衙门或郡县府中佐理事务。他们在幕府中,除了处理文牍、批阅试卷、筹划戎机、修史与编撰地方志等工作之外,一些甚至还负责撰写新戏、编纂与修订曲本、处理府署内的戏曲演出等事务。这样一种以戏曲为幕业的现象是本论文关注的中心。因此,论文旨在探讨文人游幕与清代戏曲之间的关系,尤其着重于幕府中幕主与戏曲家的互动与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游幕所提供的家国与地方视野对戏曲家的意义。除了绪论之外,此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概述幕府与戏曲的关联。作为论述背景,本论文首先从清代政治需要与科举制度所衍生的问题来看文人游幕风行的原因,也尝试厘清清代戏曲家的谋生方式,以及游幕在其中的位置。接着,探讨的是文人游幕的几个共性以及他们在幕府中的工作形态。本论文的基本题旨既然在于考察幕府与戏曲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因此,论文在第二章即从扬州设局切入,因为这是清代戏曲史上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幕友修曲事件。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两淮巡盐御史伊龄阿聘请下,大约百余位文人进入扬州词曲局,展开了对有清一代戏曲剧本的汇集、整理、编修与删改工作。从清代幕府与戏曲的关系角度检视词曲局及参与其中的幕友群体的活动,有助于展示与理解国家行为与个人兴趣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与冲突。本章以三节探讨了扬州曲局类别,幕友群体与特征,以及曲局对群体与个人的影响。由于幕府的类型与倾向主要取决于幕主,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三章,论文选取了吴兴祚幕、唐英幕和卢见曾幕三个个案,对其中的幕主、戏曲家幕友以及戏曲活动进行分析,以呈现幕主与游幕对戏曲家的不同影响。三位幕主本身爱好戏曲,崇尚风雅,对有才华的戏曲家能够赏识与提供协助。因此汇集在幕下的戏曲家与文人骚客、学者才俊很多,幕府中也常有诗文之会与戏曲活动。幕客的剧作因此得到了及时的搬演与同行的切磋,剧本也可以获得资助而刊刻行世。而第三节所讨论的戏曲“代撰”问题,则显示出在表面上看来互敬互重、志同道合的幕主与幕宾关系下,实际隐含着戏曲删改与署名的权力问题等微妙的纠葛。第四章则将观察的视角从幕主移向幕客,以嵇永仁与沈起凤为个案,探讨佐幕对戏曲家人生命运与创作方向的影响。嵇永仁的游幕带给他慷慨悲壮的戏曲作品,却也为他带来了死亡。沈起凤虽然是因戏曲写作的才华而受邀入署,负责撰写应銮戏,大受欢迎,可是其佐幕经验非但不能带给他自我的满足感,反而冀望回到一个儒者的身份,任由大量作品散佚。这是文人游幕与戏曲关系中的另外一个面向。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处理游幕所提供的家国与地方视野对戏曲家创作的意义。第五章以黄燮清为个案,论述道咸年间游幕戏曲家所面对的家国思考,并兼论他对徐鄂的影响。第六章论述的是同光之际戏曲家幕友杨恩寿的幕游经历及其对各个地方戏曲的观察。结语主要从戏曲家游幕背后的意义以及佐幕中的个人得失两个层面来总结游幕对清代戏曲家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戏曲研究的角度来看,幕府造就了一个个的戏曲共同体,丰富了清代戏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