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然而,随着脱贫进程的深入推进,贫困户精神贫困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和脱贫工作高效开展的“拦路虎”,影响预期脱贫效果。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贫困户精神贫困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助力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补齐精神之“钙”。本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北省3个村庄开展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的办法,归纳总结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从国家政策、社区环境和家庭特征出发,构建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究贫困户精神贫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提供合理化、可操作化的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贫困户精神贫困受农民群体与生俱来的思想特点影响,社会制度、物质生产方式、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家庭特征等是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2)贫困户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模糊、思维方式单一、经济意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娱乐休闲方式落后低趣味;贫困户精神贫困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代际性、渗透感染性和综合复杂性的特点。(3)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重要性影响因素、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决定性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扶贫制度“父爱主义”、精神脱贫宣传弱化、贫困文化长期存续、自然社会环境限制、经济获取渠道狭窄与家庭环境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优化国家政策、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对贫困户精神脱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贫困户精神脱贫的对策建议:其一,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其二,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其三,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其四,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其五,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