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李瀚编撰的《蒙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幼学启蒙之作,该书以四言韵语的形式介绍了涉及我国古代天文、历史、神话、民族等多个方面的近600个历史典故及人物故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流传于后世。在9世纪中期,《蒙求》作为汉学启蒙教科书经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最先在日本的贵族文人圈中普及,后至12世纪末,其受众扩大至武士、僧侣阶层,最后甚至在普通庶民阶层得以广泛接受。至此,《蒙求》给日本文学界乃至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当属镰仓时代的源光行所作的《蒙求和歌》。 在编撰《蒙求和歌》之时,源光行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蒙求》的日本化,融合和汉两种文化做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而《蒙求和歌》作为成功汲取汉学《蒙求》精华的典型代表,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梳理目前现有的先行研究可以发现,大致能分为1.对李瀚《蒙求》传入日本的考察;2.对《蒙求和歌》的成书及各版本的考察;3.对《蒙求和歌》内容的考察这三类。前两类已从时代背景以及版本体系的角度证实了《蒙求和歌》对汉学《蒙求》的接受形式最为独特,并且具有摄取汉学至日本和歌文化之中的创作动机。至于第三类,又可分为《蒙求和歌》的部类及歌题、《蒙求和歌》的说话文与《蒙求》古注的对比这两个方面,然而由于部类的复杂性,现有的研究大都是选取个别的部类来单独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来系统分析《蒙求和歌》是如何接受中国典故的研究很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这一论题进行深入地考察研究。 本文从吸收了中国的汉诗题材要素的部类入手,取“述怀”和“管弦”两个部类为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考据的方法进行综合考证,与此同时还借鉴和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怎样以和歌的形式来表现汉文化,从而理解《蒙求和歌》是如何接受中国典故的。首先将《蒙求和歌》的部类划分为代表日本和歌文化的“和”及代表汉诗文化的“汉”这两个方面,进而简述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以及理论或现实意义;然后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分别对述怀部和管弦部的说话文及和歌进行分类举例分析,深入考察各自是如何实现对中国典故的接受,进而融合和汉文化的;紧接着结合这两个部类的分析进一步对作者源光行的创作思路具体化,立体地把握和理解实现对《蒙求》里的中国典故的接受、融合和汉文化的过程;最后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讨论其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的设想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