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利益博弈的社会学研究——基于烟台市W村的个案分析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了农民的博弈地位和博弈策略,进而影响着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在本文中,笔者从博弈论视角出发,选取了烟台市W村的案例进行研究,并尝试着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法,对个案W村进行的土地征用过程进行了描述,从农民角度分析了征地过程中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的博弈过程,采取的策略和最后产生的博弈效用,重点探讨了影响农民博弈地位和博弈策略的内外因素。在本文中,W村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前、征地中和拆迁阶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博弈策略,包括征地前积极主动采取突击增加补偿项目,征地进行中采取消极拖延策略、积极抗争策略和借助舆论策略来与村委会、街道办和开发商进行博弈。笔者发现,影响农民博弈的包括来自政府、土地开发商和村民委员会的外部因素,也深受自己身份地位及组织化程度、家庭和宗族以及交换方式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政府方面,现实中政府的征地需求并非都是正当的合乎法律规定的,也存在灰色地带,且政府拥有公权力,与农民相比占据优势地位,笔者发现政府采取了信息加工、压制威慑、违规征用等手段利用自身占有的资源优势与制度优势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土地开发商则更重视商业利益,与政府争夺土地出让金、采取暴力手段对付拆迁中的不合作者,引发了恶性事件的也屡见不鲜;作为村委会,对上级政府采取迎合态度,向村民提供不完全信息,从村民中的关键人物入手分化村民自组织,这些都是影响村民博弈的外部因素。  在村民内部,首先由于农民自身知识结构有限,对相关法律了解不足,消息来源少,自组织能力差,造成农民知情权被剥夺,话语权式微,虽然人数多但是分散,没有强有力的利益代言人,组织化能力低,使得农民不仅无法获得通过土地得来的收益,更无法抵御土地征用过程中遭受的损害。其次,调研中笔者发现,家庭经济实力的强弱、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成员的多寡、文化水平的高低等等,都会影响博弈。宗族对土地征用或租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家庭或个人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时“人多力量大”可以抱团取暖。中国农民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有很深的宗族观念,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中,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族反而更容易结成一个“利益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家族中某个成员利益受损时,这个家族就成为他强有力的后盾,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宗族的力量不可小视。  本文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大裂变时期,乡土社会虽然面临解体,但对农民利益与行为的选择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民的利益诉求是多样化的,非经济因素对征地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农民阶层日趋分化,乡土结构逐渐淡化。从乡村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征地在制度上还存在不足,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可能暴露出更多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要保障失地农民权益,需要改进土地征用制度,而且还要从引导农民合法博弈角度来提高征地效率。
其他文献
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
生育问题作为人口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着一定时期内人口构成特征。生育问题直接体现在人们的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上。并在一定程度上,生育观念引导和决定着生育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事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暴力倾向和政府指向性等特征。群体性事件何以此种方式呈现?其结构性根源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对此问题做出解答。 
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宏观上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得资源分配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剧烈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位人向个体人转变的
“孝”作为中国道德之首,文化之源,千百年来世代相承。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孝道也随之产生种种适应性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泛孝主义”地位,回归到家庭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