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氨醇激酶1(SPHK1)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SPHK1(鞘氨醇激酶1)是一种致癌蛋白,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多形性恶性胶质瘤、小肠腺瘤、急性红白血病和结肠癌等,SPHK1的激活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转化、增值和存活密切相关。但是,SPHK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SPHK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SPHK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材料和方法: 在胃活检组织中采用原代培养技术培养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HGEC);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稳定高表达SPHK1和SPHK1-RNAi稳定起作用的胃癌细胞株;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SPHK1及增殖相关分子的表达;用免疫组化(LSAB)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的胃组织中SPHK1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PHK1与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用MTT方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研究结果: 1.SPHK1在胃癌细胞株中高表达胃癌细胞株SGC7901,AGS,MKN45,MKN28,MGC803中SPHK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GEC细胞。 2.SPHK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4对胃癌病人组织中,癌组织的SPHK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都比对应的癌旁组织表达高,比值都在2倍以上。 3.SPHK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T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及SPHK1与预后的关系175例胃癌中115例SPHK1呈高表达,强阳性率达65.7%(115/175),SPHK1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年龄、性别、N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SPHK1的高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T分期和远处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法分析5年生存曲线,得出SPHK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39.66%,而SPHK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3.85%,SPHK1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优于SPHK1高表达组,统计学上(Log—Rank检验)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且随着SPHK1表达的增强,总体生存曲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的预后分析中,发现SPHK1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SPHK1表达强度越高,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越短。 4.建立稳定的SPHK1外源性高表达及沉默内源性SPHK1的胃癌细胞株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稳定外源性高表达SPHK1的胃癌细胞株MGC803/SPHK1和SPHK1-RNAi稳定起作用的胃癌细胞株MGC803/SPHK1-RNAi,嘌呤霉素筛选3天后,连续传代,检测第7代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SPHK1的表达量,结果证实稳定细胞株成功建立。 5.SPHK1外源性高表达对MGC80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MGC803/Vector对照相比,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均显示MGC803/SPHK1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6.RNAi沉默内源性SPHK1表达对MGC80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MGC803/VectorcontrolRNAi对照相比,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均显示MGC803/SPHK1-RNAi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7.SPHK1在胃癌增殖中的可能分子机制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肿瘤增殖相关的一些信号通路,结果发现SPHK1可以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影响增殖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结论: 1.SPHK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T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SPHK1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指标,SPHK1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2.SPHK1作为一种肿瘤进展基因在胃癌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SPHK1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对增殖的相关分子进行调控,进而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4.SPHK1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患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新分子标志物,为胃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其他文献
癫痫(epilepsy,EP)是小儿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约有30%的患儿经过多种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后仍有发作,称为耐药性癫痫。大量研究发现癫痫耐药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
基于《素问·热论》对温热病邪六经传变规律的论述,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潜伏期、自愈特点及最佳治疗时间.根据“其未满三日者,
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鳞屑性红斑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理表现为表皮过度增殖、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异常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患者皮损中真皮乳头层微血管扭曲扩张、通透性增加,促进了炎症反应,且出现新生血管。微血管生成异常与银屑病发生、持续存在及复发有密切关系,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有关银屑病血管生成,特别是一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血管生成
背景: 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全球第6位,中国第2位。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中晚期肝癌常见的合并
<正>宫颈癌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1]。近年来,高频腔内超声探头技术日益成熟,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奠定基础,是目前诊断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