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四个主要抗原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全世界流行的性传播疾病(STD),其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subsp.pallidum,TP)。由于梅毒螺旋体不能在体外培养,且通过兔子传代培养提取的天然梅毒螺旋体和别的螺旋体又有交叉反应,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目前用基因重组抗原来进行梅毒的血清学筛查。 本文选取了TPP17,TPP47,TP0453和TP0183四个主要的编码梅毒螺旋体抗原的序列为目的基因,通过PCR扩增,分别定向克隆到pGEX-KG载体中构建出重组质粒,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Rosetta菌株中用IPTG诱导表达并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分析鉴定重组蛋白。 扩增结果表明成功获取了目的基因,通过PCR检测和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得到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测序表明插入片段为目的基因,经BLAST比对和GeneBank登录序列一致。SDS-PAGE表明重组蛋白rTPP17,rTPP47,rTP0453和rTP0183分子量和预期一致,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四种重组蛋白和梅毒病人阳性血清有特异性反应,可以用于血清筛查。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旋转恒定磁场对137Csγ射线及5-氟尿嘧啶损伤小鼠的造血保护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方法:小鼠经全身照射137Csγ射线或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后分为对照组和
智能电网的建设迫切需要电网在更多环节中实现自愈控制,提高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目前针对电网的解列、并列已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电网自愈方面的研究甚少,电网运行是连续的有机整体,系统解列后必然涉及到恢复并网,研究电网解列与解列后恢复并网综合控制很有意义。本文在基于VSC-HVDC实现电网同期并列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失步解列判据原理,研究电网解列与并列的综合一体化控制,增强电网自动恢复能力
现有的研究揭示家养山羊有A、B、C和D四个线粒体DNA世系,其中世系A的频率最高,世系B中等,世系C和D的频率较低。家养山羊线粒体DNA世系A作为最大的一个支系,拥有最高的分布频率,但
近年来人们发现人脐血中含有一类非造血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StemCellsderividedfromhumanumbilicalcordblood,CB-nHSCs),这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甚至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Let (ψ)denote the positive continous function on [0,1],(ψ) be called normal,if there exist two constants a and b(0<a<b)such that (ψ)(t)/(1-t2)ndecreases and (
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稻属,但由于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下,经受了不良环境的选择,因此,具有许多优良的遗传性状,是栽培稻育种改良,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良好材料。云南是亚洲稻种起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难以治愈、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学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部位出现大量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通心络(Tongxinluo,TXL)是依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复方制剂,最新研究表明临床上TXL对AD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黄酮体、黄碱素,是自然界尤其是植物界分布较广泛的一大类天然酚性化合物。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因毒副作用小,生理活性强,在医药、食品和轻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隶属杨梅科杨梅属,为雌、雄异株的常绿灌木植物。该植物营养成份丰富,具有食用、药用及环境保护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贵州西部有丰富的矮杨梅资源,本课题选其为研究对
  电力系统谐波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从交流电的出现初期以来,如何将谐波限制在可以接受的比率下一直是电力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
抗菌药物是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的保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外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耐药菌急剧增多,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一种引起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多重耐药菌。1961年在英国发现了世界首例MRSA,从此MRSA的感染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