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蝇王》(195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成就显著的小说。1983年,“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状态”,威廉·戈尔丁因此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对《蝇王》的研究国内外文学评论众多,各批评家从象征主义、女性主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学说等来探讨其深刻思想内涵。这些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命题、研究方向和不同的结论。本文从心理分析的部分理论入手,主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并涉及到社会的和生物学的部分知识,着重探讨《蝇王》中人物自我的丢失。通过分析,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蝇王》中的人物慢慢丢失自我,返归原始的原因,更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及其后果。自我的丢失更可使警钟长鸣,告诫人类警惕内心中黑暗、邪恶的一面;然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历史,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更多地去思考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本文共包含四章: 第一章分析了小说中人物自我丢失的原因。故事内外的混乱无秩序状态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深刻背景;人类内心的黑暗又成为这一过程的深刻内因。 第二章讨论了人物自我本性丢失过程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文中人物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孤立状态和内心的莫名的恐惧。这种孤立直接来源于两战期间学校里的一种普遍现象:“撤离现象”。而这两种表现状态,用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话说,是由“焦虑”所引起的。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本章中有所涉及。当这些超我的象征:海螺、火、眼镜一一被破坏掉,原本相对完整的社会秩序也被打破,文明的迹象也一点一点消失,每个人的内心生出一种孤立的恐惧,这种莫名的恐惧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第三章守自我本性的彻底丢失。面对莫名的恐惧,孩子们曾试图利用各种防御机制来抵御它,但是结果却是徒劳。 第三章致力于分析人物彻底的自我本性丢失,表现为他们的暴力和杀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