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联储为了降低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颁布了“Q条例”,该条例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最高存款利率,在当时美国社会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导致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随后,金融脱媒现象出现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中国出现金融脱媒的时间相对较晚,2006年交通银行举办了“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讨会”,会议表明,中国形成了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 金融脱媒是资金供求双方脱离媒介进行直接融通的行为。这些媒介在广义上指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狭义上则代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业中占主体地位,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冲击,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因此,本文以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剖析金融脱媒对其盈利性造成的影响。 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深入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愈加多元化。资本市场融资成本低、速度快,这使得部分企业通过采用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新兴的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以此替代传统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此外,国家积极推动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的建立,更是让以前由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因素限制不能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企业获得了直接融资的渠道。直接融资渠道的增加造成了商业银行资产端的脱媒。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投资渠道的日益丰富,企业可以将闲置资金投放于部分金融创新产品,而居民也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特别是近年来央行的多次降准降息,使得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商业银行存款流失的状况愈加严重,导致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脱媒。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兴技术的崛起,特别是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系统规模的壮大,更是极大的冲击了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从而造成了商业银行技术端的脱媒。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主要产生两方面影响:第一,金融脱媒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货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收入主要来源的利息收入减少;第二,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危机时,积极开拓创新业务,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及模式,非利息收入增加。综合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两方面影响,本文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其在金融脱媒背景下所受影响。国内学者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多数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证分析也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结构所受冲击等方面。本文以商业银行盈利性作为切入点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新意。 本文首先归纳概括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脱媒及商业银行盈利性方面的研究,理清了全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接着阐明我国金融脱媒的产生原因及特征,并利用相关指标与数据对我国金融脱媒的程度进行度量,随后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并将金融脱媒作为因素之一纳入分析。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4年除农业银行外的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从国外金融脱媒现象的起源及发展出发,通过直接融资占比数据的变化来度量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及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同时简要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图表分析法,并阐明全文的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盈利性受金融脱媒的影响;第二,在实证中,引入“非利息收入占比”指标衡量金融脱媒的校正效应。而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笔者计量知识的缺乏以及部分数据的缺失。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金融脱媒及商业银行盈利性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的内容进行评述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通过归纳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也理顺了文章脉络。 第三章是关于我国金融脱媒及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金融脱媒的产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观念、政策及技术四个方面解释了我国金融脱媒出现的原因,指出我国金融脱媒的特征呈现出资产负债脱媒程度不一、企业居民脱媒程度不一、短期长期贷款脱媒程度不一以及呈现多层次融合性四个方面的特征。接着,从资产端、负债端以及技术端三个方面分别采用新增人民币收入贷款以及直接融资占比、企业存款及居民储蓄存款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三个指标的相关数据来描述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程度。最后,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除了从内部及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外,还特意将金融脱媒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因素之一纳入分析,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为实证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一,本章结合第三章关于金融脱媒的产生原因、金融脱媒发展程度的度量以及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对指标的选取加以详述。具体而言,选取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性的被解释变量,选取直接融资占比和非利息收入占比两个指标作为衡量金融脱媒和金融脱媒校正效应的解释变量,此外,还选取了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通货膨胀率、贷款增长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四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第二,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上市商业银行所具的代表性,选取2004-2014年除农业银行以外的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第三,对实证模型的构建和计量方法的选取作了详细说明,根据样本数据特征选取面板数据模型,同时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取随机效应模型作为本文实证模型。第四,实证分析过程。本节先对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反映了面板数据中各变量内部的差异。接着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对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以及协整检验。随后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各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最后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在回归中发现贷款增长率这一指标不显著,进而对模型的构建做出了修改并再次回归。第五,实证结果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脱媒及其校正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呈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盈利性受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影响;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商业银行盈利性受不良贷款率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是结论及建议。本章通过对第四章的回归结果进行进一步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论如下:第一,金融脱媒及其校正效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金融脱媒在我国起源较晚,对商业银行冲击还相对有限,同时金融脱媒在国外起源较早,国外商业银行经验丰富,国内银行可以通过借鉴国外银行的应对经验,有先见之明的采取措施,使得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不仅未造成负面影响,还促进了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第二,商业银行盈利性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呈正周期性。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未让利润收入的贬值对商业银行盈利性造成负面损失,反而对商业银行盈利性产生了正向影响。第三,商业银行盈利性与资本充足率正相关、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的正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要重视资本结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率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要注意控制资产质量。结合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包括:第一,坚持传统业务,开拓创新业务;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应对技术性脱媒;第三,优化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质量;第四,增强宏观经济周期性分析能力,应对经济周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