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曾一度在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下陷入低潮的本体论研究重新焕发生机,一大批在分析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如蒯因、罗蒂、普特南、齐硕姆、阿姆斯特朗、刘易斯等,都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见解。他们意识到过去的形而上学远无法满足当今哲学的需要,应当重新构建具有现代哲学特色的形而上学。随着心灵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要想深入本体论研究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曾一度在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下陷入低潮的本体论研究重新焕发生机,一大批在分析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如蒯因、罗蒂、普特南、齐硕姆、阿姆斯特朗、刘易斯等,都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见解。他们意识到过去的形而上学远无法满足当今哲学的需要,应当重新构建具有现代哲学特色的形而上学。随着心灵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要想深入本体论研究必须对非存在对象作出解释。因此,英美哲学界开启了一场历经半个世纪的“有无之辩”,哲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非存在问题。本文所研究的抽象对象也是一种非存在。哲学家们围绕非存在难题,如“柏拉图胡须难题”等,提出了众多的理论,当代美国哲学家爱德华·泽尔塔的抽象对象理论则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之所以有关抽象对象问题存在许多矛盾相斥的观点,是因为人们既没有正确认识“存在”,也没赋予抽象对象应有的存在地位。他结合了柏拉图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优势,试图用柏拉图化的自然主义填补自然主义的漏洞,提出了具有极大创新意义的抽象对象理论,为我们研究非存在问题提供了新视野。在这一理论中,泽尔塔对非存在问题,尤其是对抽象对象问题做出了新回答,对“存在”谓词进行了全新解读。这对我们研究抽象对象的本体论地位、存在形式、逻辑真值、语义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本文围绕当代哲学研究中关注的非存在问题,考察了泽尔塔的抽象对象理论,梳理了他对抽象对象问题的基本主张与有关论证。全文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对“抽象对象”进行语义辨析,并阐述抽象对象问题的来龙去脉,简要介绍抽象对象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二章,考察泽尔塔抽象对象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抽象对象理论的特点。第三章,详细论述抽象对象理论的两大基本框架,即理解原则与内涵逻辑,并梳理它们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第四章,具体阐述了四种特殊的抽象对象存在形式,及其在情景语义论下具有的作用与地位。第五章,评述泽尔塔的思想内容,总结了他对迈农主义的发展与理论存在的问题。尽管泽尔塔被某些哲学家质疑为极端实在论者,但他的思想其实是基于自然主义而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对非存在问题的积极探索,值得我们深究。
其他文献
置身于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人们将冲破身份、等级束缚视为历史的进步,这些瓦解了传统道德权威的存在基础,导致我们的道德生活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在麦金泰尔看来,现代性道德文化危机是18世纪以来普遍理性主义启蒙失败的直接结果,同时,我们不能抛开“现代性”来谈论道德语言的这种混乱失序。现代性道德表现为对外在道德戒律的遵循,忽视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数学课需要在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根柢上,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高效,另一方面是要留住学生、吸引住学生,让高中数学课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不可替代性。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单一、固化,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同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以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来验收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被固化的思维所引导,将成绩看得过重,盲目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是以其批判古典归纳主义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而创造性提出并支持经验证伪而闻名。该思想影响深远,中外讨论波普尔的哲学思想的著作和文献不胜枚举,但由于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复杂性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些文献也有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国家的学者对于理解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出现偏差。首先,从概念词语来看,中文“证伪主义”的对应词为英文的“falsificationis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就与语言有了确切的关联,本文选取普特南的科学语言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科学语言哲学的背景及内容进行梳理,一方面把握其理论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从整体上回顾普特南科学语言哲学的发展趋势,试图揭示其对当代科学语言研究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普特南科学语言哲学提出的背景作介绍。首先描述分析了传统语义学和其所面临的困难,通过梳理普特南不同时期科学语言
算法权力作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已经成为社会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变量。在技术赋权的视域下,算法技术改变了既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引发了一场新的权力博弈,而算法本身就是权力博弈的场域。算法和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也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之源,引起了人们对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的警惕。对算法权力伦理困境及其治理的研究对于实现算法善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交
本文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思想,梳理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制度文明思想,论述现代制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中国化的实践经验。现代制度文明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规则的总和,表现为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成果。从基本内容来看,现代制度文明主要包含以大工业制度和自由贸易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经济制度,以国家为主体在制度层面的现代政治制度和以社会为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已被人类历史与社会实践所证明,而人类对民主的追求从未停止。马克思对民主问题的思考也贯穿于其理论建构和革命斗争的一生,构成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新理论形态。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基础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高举人民民主伟大旗帜,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本
王阳明的志论就像其不凡的人生经历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研究王阳明的志论,必然将其理论思想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看王阳明在理论上是如何论志的,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践履的,从而深入系统地阐述阳明志论的理论基础、精神特质、实现路径和历史地位。“志”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全面研究王阳明的志论思想,不仅可以系统梳理其独特的志论体系,剖析王阳明践志的普遍修养功夫,还能将王阳明的立志事迹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在唐宋时期开始突显。历代诸多大儒对其进行了注解,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有东汉的郑玄、中唐的李翱、北宋的二程和南宋的朱熹对其进行研究和诠释。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中庸》的诠释有其不同于前人的独到之处,他一方面吸收和批判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庸”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庸》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平等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有深厚的理论根源、现实基础和科学的理论品格。其理论渊源于近代社会契约论者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平等思想,并在与小资产阶级抽象平等观的理论斗争中逐渐成熟。其现实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建立。现代商品货币交换形式呼唤平等,现代民主制度要求平等。其科学的理论品格建立在唯物史观的产生及科学地应用于实践的基础上。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