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中部是三峡工程影响最为集中的区域,三峡库区人类活动强度大,土地大量垦殖和陡坡耕种,库区陡坡耕地占坡耕地的比重达34%,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流域作为三峡库区中部典型的地理形态,整体布局和资源的整体利用较弱,农业生产过程缺乏长远的规划,本文通过五桥河流域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质地及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和分析,对不同级别河道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目标为:1)流域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特征;2)流域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3)结合流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合理规划为小流域生态调控提供了可行的空间途径。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Ⅰ研究区域土壤养分总体状况不同级别河道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360-37910mg/kg,1级河道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均值16982.5 mg/kg,均低于2、3级河道内土壤有机质均值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在475-1427mg/kg,3级河道内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大于1、2级河道,且呈现梯度趋势。土壤全钾的含量在9290-18470mg/kg,土壤钾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全磷含量在251-1029mg/kg,流域内全磷含量总体较低,有效磷含量梯度趋势明显。Ⅱ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河道土壤沙粒含量在30-69%,流域内总体表现为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级别河道内具体表现为:1级河道>3级河道>2级河道,1级河道内土壤沙粒较2、3级河道含量大,其砂粒含量均值为48.15%,已经接近沙质土50%砂粒含量的标准。砂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保水能力弱、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土壤保肥、水土保持能力差。1级河道内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粉粒含量在29-65%,梯度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3级河道>2级河道>1级河道。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中粘粒的含量在2-10%,不同级别河道内表现为2级河道>1级河道>3级河道,3级河道内土壤粘粒含量较低,可能和农业的不合理利用有关系,因加强3级河道内的合理施肥,合理安排农业布局。而土壤物理性粘粒梯度趋势明显,表现为3级河道>2级河道>1级河道。Ⅲ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梯度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3级河道>2级河道>1级河道;总体而言土壤养分条件3级河道优于1、2级河道,充分体现3级河道所在区域在流域功能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土壤全钾含量则表现为2级河道>3级河道>1级河道,土壤钾素总体分布不均,土壤钾主要受土壤成土母质影响。根据不同级别河道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是合理配置流域水土资源,保障流域系统功能协调的关键环节。Ⅳ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性质的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全氮均存在相关关系,全氮和有效氮、有效磷也存在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元素中只有钾和土壤有机质、氮、磷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土壤钾主要受土壤成土母质影响,在流域生态农业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土壤钾的作用和影响。流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747和0.373。1、2、3级河道内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均呈现线性相关性。1、2、3级河道内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氮之间均呈现相关性,尤其以1级河道内两者相关性最明显,2、3级河道内两者线性关系较1级河道弱,可能原因为2、3级河道自身处于流域农业开发较为发达的区域,受人为耕作等因素影响较大,表现出同一区域内养分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土壤有效氮在不同级别河道内表现的趋势和有机质趋势的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土壤性质之间存在的关系,为合理规划流域生态农业提供依据。Ⅴ流域农业功能分区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垂直分布特征,同时强调河网在流域内的重要性,通过河道分级,分析不同级别河道内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将万州五桥河流域划分为以3级河道区域为主的农业景观功能区、2级河道区域为主的生态恢复协调区和以1级河道区域为主的生态控制区3个不同区域。结合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和现有农业分布状况,在微观层面布局合理的农业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