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改进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分离过程中传质模型的探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ug_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近年来,随着膜分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中药生产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工艺流程长、生产步骤繁琐、生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以膜分离技术为切入点,进行了工艺改进的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工艺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并且,在改进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工艺的研究基础上,还对超滤分离过程的浓度分布模型进行了推导及验证。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首先,本文进行了膜分离技术在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中的实验研究,设计了藿香正气口服液提取浓缩清膏醇沉静置时间和温度对滤清液成分影响的实验。实验中,分别进行了水溶性浸出物测定、薄层层析、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测定以及紫外光谱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溶性浸出物测定中,三种不同的醇沉静置时间及温度对水溶性浸出物的总量没有影响。在薄层层析中,三种不同的醇沉混悬液静置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其滤清液层析谱完全一致,且在与百秋李醇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在与厚朴酚、和厚朴酚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也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说明有效成分无变化。在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测定中,以厚朴酚、和厚朴酚为代表的含量,三种处理方式的滤清液几乎一致。在紫外光谱的分析比较中,最大吸收、最小吸收峰值无显著差异。 其次,进行了藿香正气口服液的膜分离中试研究,进行了陶瓷膜超滤对缺陷假单孢菌ATCC19146的滤除效果实验、助滤剂在隔膜板压滤中关键作用的实验、氧化铝陶瓷膜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滤及除菌、氧化铝陶瓷膜分离对主要成分及性状的影响实验以及两种工艺生产周期及成本对比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膜分离技术改进原有生产工艺不仅完全能够达到除菌的效果,而且在缩短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另外,在隔膜压榨工艺中添加适当的助滤剂还能对改善滤效、滤布上滤饼的铲除及清洗、提高滤速及滤液澄清度产生极佳的效果。 最后,在改进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工艺的研究基础上,对超滤分离过程的浓度分布模型进行了推导与验证。针对本课题的实际情况,以假定的平板模型为基础,借助二维层流流体的N-S方程推导出平板模型中料液流动的速度分布模型为: 。 再结合描述质量传递的扩散传质方程推导出料液在分离过程中的浓度分布模型, 。 接着,对该浓度分布模型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得知,不同的 、 值将使浓度分布曲线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当 、 时,反扩散过程占主导地位,浓差极化现象显著;当 、 时,渗透过程占主导地位,未出现浓差极化现象;当 , 时,渗透阻力与反扩散阻力两者势力相当,已形成浓差极化现象,当尚未发展完全,属于一种过渡态。最后,对选定的超滤膜进行超滤传质实验,获得相应的浓度数据。由实验数据与理论曲线的对比可知,实验数据都分布在该超滤膜所对应的浓度分布曲线附近,吻合度极高(见图5.7)。因此,该浓度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超滤过程的浓度分布,并能预测浓差极化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及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膜分离技术对藿香正气口服液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是可行的,它不仅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生产步骤,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且,通过对超滤分离过程浓度分布模型的推导及验证可知,该浓度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超滤过程的浓度分布,不仅能够预测分离过程中料液的浓度分布情况,而且还能对浓差极化现象进行预测。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的LC-MS/MS方法分别测定Beagle犬血浆中和SD大鼠12个主要组织中氯维地平及其主要代谢物氯维地平酸(H152/81)的浓度,研究两化合物在Beagle犬体内的
为安全回采临近断层群及不规则残留煤柱影响区的工作面,将姚桥煤矿中央采区7013工作面根据地质条件与开采布局进行分区分级,再逐级采用不同布置密度的大直径钻孔卸压以及不同
目的:制备氟尿嘧啶长循环热敏脂质体(Fluorouracilloaded long-circulating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FU-LCTSLs),为后续的药理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FU含量
为优化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机头基础施工工艺、加快基础施工速度和提高效率,采用电动(防爆电机)全液压传动为动力,WPZ-75/3Z煤矿巷道修复机取代火工品挖掘机头基础的施工工艺.实
Phytic acid is the principal storage form of phosphorus in plant seeds and an essential signalling molecule in several regulatory processes of plan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