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歧视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世界难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长久以来对于此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处于认知不足或默然接受的状态。近年来,随着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就业歧视问题在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因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有关规定相当有限,而且学界对就业歧视理论研究的不足致使反就业歧视的很多制度缺位,劳动者在遭受就业歧视时,常陷于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导致了就业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歧视已经以其特殊的形式严重干扰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此种情况下,对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建议,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就业歧视的界定”,要研究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首要就是要界定什么是歧视、就业歧视以及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判定标准,它决定了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本文认为就业歧视实质就是取消或侵害了劳动者在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权或待遇平等权的各种行为。就业歧视包括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总的来看,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取决于:尽管存在差别待遇,但是它是否属于法律允许的例外情况,即通常所说的“具备了客观合理的理由”。第二部分为“反就业歧视与相关权利的法律关系”,该部分主要对反就业歧视与相关权利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梳理。首先是反就业歧视与就业平等权的法律关系,就业平等权的内涵是反就业歧视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对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就业平等权包括就业机会平等和就业待遇平等。对劳动者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同样的人受到同样的对待并不能排除歧视,有时,反就业歧视应该通过政府采取“特殊措施”才能实现,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其次是反就业歧视与用工自主权的法律关系。用工自主权无疑应当得到承认,但是,用工自主权却决不会为任何人的就业歧视行为提供辩护。反就业歧视对用工自主权提出了必要的限制。第三部分为“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该部分对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在对就业歧视进行法律规制的探索中,美国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美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研究和借鉴美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相关经验,对于构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四部分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该部分首先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几种主要的就业歧视进行类型化分析,以便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建设的深入。我国的就业歧视主要存在下列几种类型:性别就业歧视、户籍就业歧视、健康差异就业歧视、年龄就业歧视、身高与容貌就业歧视、残疾就业歧视、学历就业歧视。其次,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制现状进行了介绍。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立法主要见之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和《公务员法》以及一些行政法规、政府或部委规章与地方性法规、规章。此外,我国已经加入的一些国际公约与协定,也是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明确地树立了一面旗帜——公平就业,反就业歧视。再次,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笔者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就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把《就业促进法》中关于禁止就业歧视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具体化,使其具备操作性。从长远来看,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制定一部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法》,与针对各种就业歧视行为的专门法律相结合,形成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从而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接着,本文对法律制度完善过程当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就业歧视的概念、就业歧视的判定标准、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执法机构、纠纷处理机制、法律责任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论证。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第一,综合运用哲学与法学的知识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其中在哲学上主要是对反就业歧视与就业平等权的法律关系、反就业歧视与用工自主权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法理的阐释,增强了本文的理论深度。而法学研究则是本文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的最后成果就是一种法学上的成果。第二,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首先在如何认识就业歧视的内涵方面充分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在综合比较了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就业歧视内涵理解之后,提出了贯穿全文的就业歧视的内涵理解,为后面的论述做好了铺垫。其次,本文对国内外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自始至终都坚持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立足实际,始终将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使其能够在实践中有效规制就业歧视现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作为本文研究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