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词在句子识解和连贯语篇构建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表达因果、条件、让步等关系的连词或复句进行过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学者们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进行过梳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许多学者通过眼动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过因果复句、条件复句以及因果连词与让步连词对句子理解的差异对比。有学者发现:当被试阅读复句时,被试默认推断句子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并提出“条件关系是因果关系的次范畴”,这些为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分类和运用,以及两者的对比积累了成果。前人的研究为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还没有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过汉语因果连词和条件连词对复句理解加工的影响。本文借助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连词对不同类型复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和条件连词“如果......那么......”分别在逻辑因果复句和逻辑条件复句的加工过程中的脑机制及反应时差异,以此来验证Millis&Just在1994年提出的“the Connective Integration Model”,验证连词对句子的理解加工是否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问题是:连接词对汉语因果句和条件句的加工有什么影响?该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本研究采用2×2(复句类型:逻辑因果句、逻辑条件句;连接词:有连接词、无连接词)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为汉语,其呈现方式为随机呈现。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接着将出现一个复句。复句按照意群相继呈现,让被试在固定的时间内认真阅读并理解复句内容。然后,并在最后一个意群(带句号部分)呈现时,尽快对该复句内容做出可接受性程度判断(若为“完全不可接受”,按“1”键;若为“基本可接受”,按“2”键;若为“完全可接受”,按“3”键)。实验使用E-prime软件编程,计算机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脑电数据通过Neruoscan 4.5和SynAmps 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且将结果输入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行为数据结果显示:有连接词和没有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在反应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t(19)=-0.114,p=.910>.01];而有连接词与无连接词的逻辑条件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19)=-3.123,p=.006<.01],这表明连词对逻辑因果句无积极或消极影响,但对逻辑条件句有消极影响。脑电结果显示:在1000-2200ms的时间窗内,句子间以及脑区间主效应显著[F(2,38)=7.496,p=.002<0.05],[F(2,38)=3.949,p=.028<0.05],同时,主效应在大脑半球也极为显著[F(2,38)=8.224,p=.001≤0.01]。没有连接词的句子平均值为-0.526,逻辑条件句平均值为-3.189,逻辑因果句平均值为-4.267。由此可知,没有连接词的句子的平均值最大,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值最小。在2200-3200ms的时间窗内,句子间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8)=6.144,p=.005<.01],同时,主效应在脑区[F(2,38)=11.545,p=.000<.001和半球[F(2,38)=14.881,p=.000<.001]差异极其显著。没有连接词的句子平均值为-1.985,逻辑条件句平均值为-5.092,逻辑因果句平均值为-5.615。由此可知,没有连接词的句子的平均值最大,而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值最小。从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连接词对汉语逻辑因果句和逻辑条件句的理解和加工没有促进作用;(2)有无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和有无连接词的条件句在理解和加工上存在差异,脑区加工在额区、中央区和顶区以及左中右半球均存在差异;(3)有无连接词的逻辑因果句在F3,FZ,PZ,P4,CZ,C4上存在差异,而有无连接词的逻辑条件句在FZ,C3,C4,PZ,P4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