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血管疾病约占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的一半,MHD患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血液透析中常规的血压测量参数不能完全反映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的额外负担,已有研究表明透析前后血压变化差值与MHD患者临床预后相关。目的:了解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情况,并探讨影响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条件的247例MH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透析前后收缩压变化(△SBP)情况,将247例患者分为血压升高组(△SBP≥10mmHg)、血压无变化组(—10mmHg<△SBP<10mmHg)、血压降低组(△SBP≤—10mmHg),分析三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资料、透析相关参数、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ESA)应用、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方面有无差异,并运用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透析前后血压升高及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247例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组有25例(10.12%),血压无变化组有79例(31.98%),血压降低组有143例(57.89%)。血压升高组血压控制不达标、接受ESA治疗患者比例以及透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血压升高组透析频率、血红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血压降低组(P<0.05);血压升高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血压无变化组(P<0.05)。血压无变化组老年患者比例、服用降压药物数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压降低组透析龄大于1年的患者比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IDWG)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IDWG%)、脱水量、脱水速率、容量控制不达标患者比例、透析前SBP及DBP、心脏射血分数(EF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在性别、干体重、体重指数(BMI)、残余尿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每周透析时间、接受血液滤过患者比例、ESA剂量及使用方式、血管通路、透析前肾功能、血钠、血钾、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尿素下降率(URR)、尿素清除率(Kt/V)、接受降压药物治疗比例、短效降压药物、CCB类、ACEI类、ARB类、α受体阻滞剂类、利尿剂等降压药物使用比例、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左室肥厚、心脏瓣膜钙化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将△SBP作为连续变量,并以其为应变量,以年龄、透析龄、干体重、BMI、透析前SBP、IDWG、IDWG%、脱水速率、每周透析时间、ESA每周使用剂量、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透析前血尿素氮、肌酐、钠、钾、钙、磷、钙磷乘积、iPTH、透析后血尿素氮、肌酐、URR、Kt/V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与透析前SBP、IDWG%、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以透析结束后血压是否升高将247例患者分为两组,血压升高组25例(△SBP≥10mmHg),血压未升高组222例(△SBP<10mmHg),并以其作为应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SA治疗、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较正脱水速率是MHD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接受ESA治疗(OR=10.144,P=0.032)与透析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血红蛋白水平(OR=0.972,P=0.033)、血清白蛋白水平(OR=0.002,P=0.018)、体重较正脱水速率(OR=0.855,P=0.022)与透析后血压升高呈负相关。同样,以透析后血压是否降低将247例患者分为两组,血压降低组143例(SBP≤—10mmHg),血压未降低组105例(△SBP>—10mmHg),并以其作为应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IDWG%则是透析后血压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水平(OR=1.026,P=0.003)、IDWG%(OR=1.833E15,P=0.000)与透析后血压降低呈正相关。结论: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透析龄、年龄、高血压病史、透析间期容量控制、脱水速率、透析频率、接受ESA治疗、透析前后血压、降压药物治疗、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透析后血压升高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EF值较低;透析前后血压变化差值与透析前SBP、IDWG%、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接受ESA治疗、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较正脱水速率是MHD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血红蛋白水平、IDWG%则是透析后血压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