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野百合碱注射与动静脉分流手术诱导大鼠肺小动脉高压模型的异同点。方法选取4~5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20~180g,随机均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C组)、野百合碱注射组(M组)、假手术组(N组)、动静脉分流组(S组)。造模后第21天行小动物超声检查,第42天用漂浮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肺小动脉压、右心室压)。安乐死后取组织测定右室肥厚指数,行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结构,用TUNEL染色确定肺血管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腹腔注射MCT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减少,饮食及饮水量减少,第2~3周始出现毛发无光泽,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甚至出现喘息,鼻部及唇周粘膜紫绀。动静脉分流组倦怠,食量减少等表现出现较晚,第4~6周逐渐出现喘息,不喜活动,鼻部及唇周粘膜紫绀等情况。血流动力学显示MCT注射组及动静脉分流组大鼠肺小动脉压力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增高,肺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中膜平滑肌增厚,α-SMA、Ki67免疫组化显示野百合碱组及动静脉分流组大鼠肺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TUNEL染色发现MCT造模大鼠出现肺小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增加,动静脉分流组大鼠右心室重构程度较野百合碱组更加明显。MCT组和动静脉分流组右心室SBP、平均肺小动脉压、肺小动脉SBP和肺小动脉DBP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动静脉分流组及野百合碱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动静脉分流组右心室肥厚指数大于野百合碱组。TUNEL染色显示野百合碱组大鼠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动静脉分流组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未见明显凋亡,血管间质细胞凋亡增加。H&E染色示野百合碱组及动静脉分流组大鼠肺小动脉明显增厚。结论野百合碱注射及动静脉分流都是建立大鼠肺小动脉高压模型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建立的肺小动脉模型形成较慢,野百合碱注射方法建立的肺小动脉高压模型形成较快,野百合碱组模型TUNEL染色观察到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增加。目的探讨琥珀酸能否促进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心肺小动脉间质纤维化,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4-5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20-180g,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野百合碱肺高压组(Monocrotaline,MCT,M组)、野百合碱和琥珀(Succinic acid,SUC)联合使用组(M+S组),每组10只。M组和M+S组按60mg/kg腹腔注射野百合碱建造大鼠肺小动脉高压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M+S组大鼠于野百合碱注射30分钟后腹腔注射琥珀酸2mg/kg,随后持续4周,每日腹腔注射lmg/kg琥珀酸,C组和M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周后,利用漂浮导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动脉收缩压(SBP)和肺动脉舒张压(D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安乐死后取组织测定右室肥厚指数,行H&E染色观察心脏和肺组织小动脉的肌化情况,马松、天狼星红染色观测心脏和肺小动脉周围纤维化情况,行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脏组织AngⅡ、PDGF-BB和FGF2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CT组、MCT和SUC联合造模组(M+S组)大鼠均表现食量减少倦卧等症状,M+S组大鼠出现唇周紫绀、气促等表现较早。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M组和M+S组右心室SBP、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SBP和肺动脉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S组右心室SBP、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SBP和肺动脉DBP明显高于M组(P<0.05)。M组和M+S组右室肥厚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M+S组右心室肥厚指数明显大于M组(P<0.05)。M组和M+S组心肺小动脉中层增厚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M+S组心肺小动脉中层增厚程度明显大于M组(P<0.05)。H&E染色显示,M组心肺小动脉轻度增厚,M+S组心脏小动脉壁增厚程度较M组更加明显,局部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天狼星红染色与Masson染色结果显示,M+S组心肺小动脉周围间质内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组心脏组织中AngⅡ在细胞间质内明显沉积,M组心脏组织中AngⅡ在局部的细胞间质内轻度沉积,对照组未见明显沉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S组和M组肺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S组较M组上升水平更加明显。结论琥珀酸可以促进野百合碱诱导的心肺小动脉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上调FGF2和PDGF-BB等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引起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表达升高,导致心肺小动脉间质内纤维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