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S7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及其溶藻活性物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范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及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抑藻途径尤为迫切。由于物理、化学方式在淡水水体控藻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溶藻细菌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控藻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溶藻细菌一般从暴发水华的水体中直接分离,这种土著细菌在工程应用中其生态和生物毒性远小于外来菌种和化学除藻剂,具有安全、特异、高效的特点。论文针对课题组前期从三峡库区暴发水华的河流中分离到的一株溶藻细菌S7(金黄杆菌),以导致水华暴发的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菌株S7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其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分离特性,并对该物质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纯化。  对溶藻细菌S7的溶藻方式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菌株S7是通过释放胞外活性物质间接溶藻,该物质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不属于蛋白质类物质。  对溶藻细菌S7作用铜绿微囊藻过程中藻细胞的叶绿素a、丙二醛含量进行检测,观察和分析藻细胞结构和藻细胞成分的红外光谱变化。结果表明,溶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下降明显,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且叶绿素a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藻细胞结构的损伤具有一致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藻细胞蛋白质遭到破坏、细胞解体。初步推测溶藻细菌S7的溶藻机理为:溶藻物质先损伤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壁和粘质胶被,然后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进入藻细胞内部,分解叶绿素a,破坏蛋白质,进而使藻体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胞破裂。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乙醇沉淀、透析等方式研究菌株S7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分离特性。菌株S7的上清液经过环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萃取后,有机相基本没有溶藻效力,而所有水相都表现出良好的溶藻效果,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依次为环己烷(水相)>乙酸乙酯(水相)>氯仿(水相),表明环己烷可以更有效的把溶藻物质分配到水相,该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极性。细菌S7的溶藻物质不能被无水乙醇沉淀下来,其活性成分还保留在上清液中,该物质可能不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物质。透析试验表明菌株S7的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8~14KD。  采用浓缩菌株S7上清液、环己烷萃取、透析、醇沉、硅胶柱层析、氯仿与甲醇混合溶液梯度洗脱等方式对溶藻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其洗脱组分的溶藻活性检测试验表明,当氯仿与甲醇的体积比小于1时,洗脱组分才表现出溶藻能力,且溶藻效果随洗脱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氯仿/甲醇(v/v:1:9)和纯甲醇的洗脱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较好。对氯仿/甲醇(v/v:1:9)和甲醇洗脱组分进行200~900nm的紫外光谱扫描,其洗脱组分分别在300nm和330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表明其中的溶藻活性物质可能含有3~5个共轭单位。而甲醇组分还在270~300nm之间有弱吸收,说明该组分中可能有羰基存在。菌株S7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可能是新的溶藻物质。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综述了块体纳米晶材料的结构模型、性能、应用、制备方法以及Fe3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通过铝热反应熔化法制备了添加Cr元素的大尺寸Fe3Al块体纳米晶合金,并分
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医院的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根据新的要求来强化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管理思想能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同时这也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原有的发展之上,需要保持自身更好的竞争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则是确保企业内部
Ti40阻燃钛合金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先进航空发动机急需的关键结构材料。但其变形抗力大、热加工性能差;同时,由于环件轧制过程所具有的非线性、时变性和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污水和地表径流排入水环境,使江河受到污染。漓江流域农村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漓江,是造成漓江水体污染的主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之外,还需要拥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工管理体系.本文从政工工作对企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环境下,高度污染的地区和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因此,环境工程成为现阶段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直接影响社会
装饰陶瓷的艺术特点直接与时代发展有关,包括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等,艺术品本身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装饰陶瓷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强,而需
本文综述了硼粉和ZrB_2制备及应用前景,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成功地总结了燃烧合成制备硼粉及ZrB_2粉体的方法,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及其对产物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放大化制备研究,为燃烧合成制备硼粉及ZrB_2粉体材料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不同的工艺参数(反应物量、反应配比、压片压力)下,燃烧合成制备出硼粉,通过扫描电镜形貌和能谱分析得到:反应物量为100 g时粒度最小,硼元素的含量最高;反
变形镁合金具有比铸造镁合金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强度和延展性以及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优点,是目前镁合金发展的方向,但镁合金型材在变形过程中会因模具和铸坯温度、变形金属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