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凝循环水系统微生物滋生、管道侵蚀,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其生物污垢的有效控制是循环水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常用方法为投加缓蚀阻垢剂,缓蚀阻垢剂多为聚磷酸盐,较高的含磷量易对水体造成污染。这就需要探索新型有效的生物污染防治方法。在循环水系统内,细菌通过先锋定植者粘附界面后,逐步演替并最终发育为生物膜,生物污染与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受细菌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QS)的调控。但QS系统如何影响和调控循环水系统内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却未见报道。 本论文就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调控QS系统的群体淬灭细菌特性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为三个部分,结果表明: (1)用比色法和检测菌株JZA1检测信号分子,证明在循环水系统存在自诱导物信号。从循环水系统生物粘泥上共分离到3株产AHLs信号分子的革兰氏阴性菌,分别为Serratia sp.(沙雷氏菌属)、Alcaligenes sp.(产碱杆菌属)、Flavobacterium cucumis(黄杆菌属)。 (2)分析循环水以及滤饼层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水体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H呈现出了减少—增高—减少—增高的变化过程,挂片粘泥上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呈现两次增加;各个样品间优势种群地位不突出,各菌种间分布较均匀。生物膜上微生物的聚集和微生物群落演替分为四个时期,①初始吸附;②侵蚀与桥接:先锋定植者成膜后不断产生 EPS/SMP,桥接效应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物种,如Uncultured bacterium和Uncultured Adhaeribacter sp.;③演替:滤饼层从好氧菌Adhaeribacter sp.到缺氧菌Lactobacillus casei进行演替;④生物污染:EPS/SMP的积累和微生物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成膜能力较强的种属为Uncultured Rhizobium sp.、Meiothermus sp.、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附着态微生物与浮游态微生物无明显界限,成膜能力较强的细菌,当其作为浮游态出现时,直接影响了附着态细菌的量。CCA分析表明,与细菌种群组成有显著相关性的环境理化因子依次为pH、碱度、浓缩倍数。 (3)研究QS活性和膜生物污染的关联以及群体淬灭细菌的特性。随着时间的增加,循环水系统挂片生物污染的增长趋势与QS活性的变化趋势类似。筛选到一株具有AHLs降解活性的菌株,经测序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在信号分子产生后将其降解,使QS调控的基因即使在细胞达到相应的群体密度也不能正常表达。它能降解黄杆菌属产生的AHLs,不能降解沙雷氏菌属产生的AHLs。当苏云金芽孢杆菌与产AHLs的黄杆菌属混合培养时,两种细菌生态位不一致,黄杆菌属的实际生态位大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在资源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