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资产按性质不同,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直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配置领域的非生产经营性,非营利性,资产分布不均,难以量化性等自身特性,致使我国多年来对国有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研究中,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研究相对甚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世界总体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我国实体经济虽未遭受严重打击,但是对外贸易行业却早早步入了严冬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和转变使我们看到未来经济矛头的走向,也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契机转变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扩大国内需求。俨然,解决国内需求已经上升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议题,亦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继续大步朝前迈进的燃眉之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够让老百姓放心掏出腰包,放心去消费,从而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公共职能,这样才是安定民心之本。由于支撑我国社会保障及社会公共职能的资源主要来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只有充分发挥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社会和公共职能,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完善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才能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所以,当前我国应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问题列为我国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的重点议题。本文意在探讨我国新经济形式下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主要从监管模式的四个要素:监管目标、监管主体、监管运行体制、监管手段这四个方面着手,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内涵进行概述。在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履行政府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物质保证,主要投放于非生产流通领域及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视同事业单位的组织和团体。同时指出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范围、形成经过、特征及功能分布,详细阐述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内在含义、总体规模及分布,并通过相关数据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先进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内外模式之差别,从而得到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地区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然这些地区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特点,选择了适合本国的管理模式,其中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以财政部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下设国有企业管理局或者子公司实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我们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目前的国有体制改革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三部分,立足我国实际国情,深入探讨目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情况,发现问题,揭露监管方面存在的隐性和显性缺陷。由于管理分散和监管乏力,所有者的不当作为致使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进而造成国有资产配置失衡、浪费惊人,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下、价值量不足等问题。而随着这部分资产规模与相对权重的不断增大,相关矛盾也愈加突出,对其管理体制的研究也显得更加紧迫,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程度。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央将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了。第四部分,笔者针对当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进行大胆设想,提出构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当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分层水平尚处在二层管理到不完全的三层管理的基本状态下。这里谈到的二层管理是指由财政部门和资产占有单位构成的两个层次的管理模式,而所谓的三层管理是指由财政部门、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构成的具有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不过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做法尚不统一,而三层管理也未能在各地工作中得以推广。因此本文大胆提出建立四层级资产管理模式,即建立由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财政管理部门、资产委托管理机构和资产占有单位构成的分层管理模式。第五部分,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参考意见,意在完善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资产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将责任落实到管理者身上,有效激励与约束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者的行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估,既是激励,又是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