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慎仪《蜀方言》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方言》是清代学者张慎仪所著的一部记录四川方言词语的词典,所记录的范围较广,以成都地区的方言为主,兼采四川其他地区的方言为辅。这些词语是活跃在四川人民生活中常用的方言口语。 一部《蜀方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它用科学的方法考求方言词语的本字,有助于我们研究四川方言词语的语源。它将古今词语比较,追根溯源,解释词义,探索了语源,从而揭示出了语言的实质。书中词条大量记录了清代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了当时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四川民俗的宝贵资料,对方言研究作出了贡献。 本文运用描写、分类、比较等方法,对《蜀方言》进行研究,希望进一步发掘此书的价值。本文一共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方言研究的一些情况,对研究情况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尤其着重于四川地区方言的形成和研究概况。让读者对整个方言研究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对《蜀方言》及其作者作了一个简介,简要介绍了此书的内容,编排体例以及《蜀方言》的价值。它所引用的文献征引材料数量多、范围广,并且较为全面的记录了清代四川方言的语音,《蜀方言》用科学的方法考求方言词语的本字,对清代四川的风土人情也多有记录。从这些地方可以窥见此书的重要价值。 第三部分对书中记录词语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全书的词语皆以通语来解释方言。书中尽量的使用方言的本字,有时又兼及异体字、通用字及俗体字。文中词条所记录的内容,有的是一条记录一词一义,有的是一条记并引的两个词。在词语的音注方面,《蜀方言》绝大多数是利用反切来注音,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标注了同音字。 第四部分主要是把《蜀方言》所记录的词语进行词汇分类。另外,由于书中所记录的是活的方言口语,虽然在选词的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从它所选录的词语上看,仍然可以反映出清代四川方言的一些特征。 第五部分是分析这些方言词语的构成和来源,书中所记录的词语有的是来源于巴蜀本地的土著语,有的是来源于其他方言的借用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共同语的输入。多样化的构成,显示出了四川方言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分析的是《蜀方言》中所体现的巴蜀文化民俗内容。因为在语言中词汇和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蜀方言》在收集词语的时候,缉录了大量反映四川地区民风民俗的词语。本文试着探讨这些词汇所反映的巴蜀所特有的饮食、婚俗、迷信、酒文化这些内容。希望在探寻每个词语的同时,我们可以多多少少了解到几百年前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情况。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讨论了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的移位问题.定语是汉语语法成分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术界历来比较重视,对定语的研究也很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定语的移位问题一
全生育期中,马铃薯丰产群体和一般群体植株叶片和茎秆的淀粉含量日变化趋势相同,呈昼高夜低的抛物线形的变化。两群体植株块茎淀粉含量的日变化,在生育前期和后期变化趋势一
美育作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倡导之声不断,研究成果颇丰,却始终面临着美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调校抽象的美育理论教育与
学位
该主席人分四个部分:一、本命城.是对沈从文的生命之源探视;二、故乡回望.分析其独特的怀乡情结及其在艺术上的延伸.三、水与去,人性与神性.是对其人性内涵的探究;四、边城凝
小说作为一种较通俗的文学形式,与民间宗教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以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为基础的民间宗教,反映了激烈的社会抗争和人民对苦难的叹息。但长期来,关于民间宗教与我国古
本文直承“词曲同源说”,以词从源起即决定了的流行音乐文学性质为前提,通过词曲家个案研究,思考“曲家之词”中所反映出“明词曲化”的诸般现象,探讨明代词与曲两大文体间的联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不断的以改造自然,掠夺自然为代价来满足一己私欲,造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拉斯普京和陈应松都意识到人
近二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浓厚兴趣.学者们纷纷就这一时期的众多语法新变化发表文章,阐述看法,分析成因.该文从动态考察的角度,
"新历史小说"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1986年以来所有取材于历史、却又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旧题材小说.为消解长期以来覆盖在历史小说身上的政治功利色彩,几乎所
在1881-1882年两年间,东亚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朝鲜官员金允植受命出任领选使,率领一支包括三十八名朝鲜学徒和工匠在内的大规模使团来到中国天津,在天津机器制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