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镜经鼻切除Knosp4级垂体瘤颈内动脉外侧入路再探讨目的:内镜经鼻海绵窦入路分为内侧和外侧入路,外侧入路被用于切除Knosp4级侵入海绵窦外侧腔内的肿瘤,尽管该入路已被提出多年,仍无法有效安全地切除Knosp4级垂体瘤,这篇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在内镜经鼻视角下对海绵窦外侧腔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更有效安全的内镜经鼻外侧入路来切除Knosp4级垂体瘤。方法:16个尸头标本被用于此项内镜经鼻解剖学研究,海绵窦外侧腔被暴露,细致地观察其中的神经、血管和纤维结构。结果:通过我们内镜经鼻对外侧腔解剖再研究后,我们发现外展神经与颈内动脉水平段之间存在一些纤维连接,这些纤维连接连同外展神经和颈内动脉之间的交感神经丛、下外侧干在外侧腔内形成了一个分隔样结构,被命名为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复合体。该复合体将外侧腔分隔为外上、外下腔,据此发现,外侧入路被进一步分为外上入路、前下入路。外上入路用于切除Knosp4A型肿瘤,前下入路用于切除Knosp4B型肿瘤,两者联合用于切除Knosp4级肿瘤。结论:这项研究发现海绵窦外侧腔可被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复合体分隔为外上腔和外下腔,打破了传统对外侧腔是一个上下沟通腔隙的认识。据此提出的将外侧入路分为外上和前下入路,对提高外侧入路切除Knosp4级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有较大意义。第二部分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损伤处理技术的解剖研究及应用目的:术中颈内动脉损伤是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效地处理术中颈内动脉损伤对提高内镜经鼻颅底手术的安全性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一项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通过近远心端控制后处理术中颈内动脉损伤的新技术。方法:6个尸头标本被用于内镜经鼻入路解剖以探索合合适的颈内动脉的阻断位置及实施近远心端控制的可行性,回顾使用该技术处理的内镜经鼻手术术中颈内动脉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和手术结果。结果:5个颈内动脉阻断点被确定,包括(1)远环的远端、(2)近环的近端、(3)颈内动脉前曲、(4)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上三分之一、(5)破裂孔正上方。联合控制这些阻断点均可实现颈内动脉近远心端控制。5例术中颈内动脉损伤患者在成功处理颈内动脉损伤后肿瘤均获得全切除。总计应用了三种处理颈内动脉损伤的技术,包括直接电凝颈内动脉侧壁(3例),内镜下缝合颈内动脉破口(1例),电凝牺牲损伤侧颈内动脉(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干局灶性梗塞,1例患者死于颅内感染,其余3例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性动脉瘤。除了1例患者颈内动脉被牺牲,其余病例中的颈内动脉在术后随访期间均保持完整通畅。结论:内镜经鼻入路使用近远心端控制后采取直接电凝、内镜下缝合和牺牲颈内动脉的处理技术来处理术中颈内动脉损伤,技术上可行。我们的病例手术结果也进一步证实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内镜经鼻积极切除Knosp4级垂体瘤手术结果目的:目前,手术切除Knosp4级垂体瘤对多数颅底外科医生来说仍颇具挑战。对于Knosp4级垂体瘤,采取保守的策略还是积极手术切除也存在一些争议。此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总结内镜经鼻入路积极切除Knosp4级垂体瘤的手术结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1月本中心收治的1136例内镜经鼻切除的垂体瘤患者病例及手术资料,统计Knosp4级垂体瘤病例,并收集这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资料、术前症状、手术录像、手术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102例Knosp4级垂体瘤患者被纳入,男性49例,女性53例。其中初发肿瘤60例,复发肿瘤42例。肿瘤总全切除72例(70.6%),次全切除18例(17.6%),部分切除12例(11.8%)。此外,海绵窦内肿瘤全切除82例(80.4%),次全切除17例(16.7%),部分切除3例(2.9%)。初发病例中肿瘤全切除率和海绵窦部分肿瘤全切除率分别为80%和91.7%。功能性腺瘤患者40例(39.2%),其中29例(72.5%)患者术后获得内分泌缓解。统计分析显示复发肿瘤和质地硬的肿瘤均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不良因素(P<0.05)。全切除的患者与未全切除的患者相比,更易获得良好的内分泌和视力缓解的结果(P<0.05)。总体来说,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为新发颅神经麻痹(n=7,6.8%),术中颈内动脉损伤2例(2.0%),术后脑脊液鼻漏6例(5.9%)。6(5.9%)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对于有经验的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医生及团队,内镜经鼻入路切除Knosp4级垂体瘤可行且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