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正在逐渐改变,城市人的生活、沟通交流方式、社会关系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这些在短视和急功近利创造型城市,充满发现、转型、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寻找变化和转机的可能性。在这些后泡沫时代的城市里,可能把视角放在一些匿名的、“非正式”的建筑和空间可以让我们有新的愿景和决心去修复快速膨胀的城市,弥补丢失的城市机能,重新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互惠的社会关系。本文选取生活化的视角,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和研究方法,针对城市“非正式”空间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特质和社会美学,以期“以小见大”,讨论其对建筑学本体意义上的启发,作为思考传统文化、“在地”设计在当代语境下延续和发展的尝试,以期能够为丰富当代建筑与城市文化、强化人与多样的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思路。城市“非正式”空间是依托城市中非常规的建设用地和空间(如高架桥下空间、建筑屋顶空间、住宅庭院空间、街巷闲置空间等)建造形成的建筑、城市空间。它有很多种空间表现形式,如住宅的水平和竖直的加建,违章建筑和违章社区,土地公小庙,售卖小摊,布袋戏等地方戏曲搭建的临时舞台,夜市等时间性变换空间,高架桥下花鸟玉石市场等等。“非正式”空间是一种临时性的,可变的,移动的,适应性极强的,与生活密切融合的城市游牧结构,实际上是人们基于自身生活需求的一种自行建造行为,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的空间模式。本文试图就融合抽象设计理论与具体建造技艺的建筑空间的可能性尝试提出构建一种基于城市建筑学理论和视角的新的空间思维模式,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匿名”的、“日常”的、真实的、“非正式”的生活空间及其体现的建造意义上的价值。正如电子邮件与手写书信,打印字与手写字的关系一样,我们在享受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不要丢弃人自身触碰的那份情感。